《史记·伯夷列传》的“故事新编”--道德悖谬、生存困境与《采薇》的寓意新探

来源 :2012年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5987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的《采薇》是对《史记·伯夷列传》的接受与改造。其文本结构呈现出复合型的特点:一方面,对于历史和传说故事的重复,构成了小说文化的阐释背景和明线;另一方面,新的叙事焦点对“吃”的窘境的关注,构成了小说的暗线,并对明线进行着消解和颠覆。《采薇》由重复到颠覆的叙述背后,是伯夷叔齐理想道德与世俗生存的悖谬与困境。进一步说,鲁迅先生一再追问作为节义之士的伯夷叔齐的现实窘境,关注他们走下历史圣坛后还原为“人”的生命体验,这种“卑琐性”策略展开的叙事,彻底实现了对历史文本中价值系统的解构、反讽和销蚀。
其他文献
宁夏的历代碑刻文,保存在不同的载体中,有出土的碑文和见于宁夏方志中的碑文,本文是对宁夏碑刻文普查整理的一个部分,主要从《宁夏历代碑刻集》《固原历代碑刻选编》《彭阳县文物志》《宁夏历代艺文集》以及宁夏历代方志如《嘉靖宁夏新志》《万历嘉靖·固原州志》《乾隆宁夏府志》等辑出碑刻文400多篇,按照内容初步分为六类:墓碑文、祠庙寺观碑、书院学校教化碑、颂赞记功碑、修缮重建碑、其它杂纪碑,对其进行简要的说明论
中国古代的文章不同于现在的文章。古代文章在教育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点。古人的文章学习朗诵为主。
本文主要分为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宏观、整体的理论研究中介绍了神话思维对小说观念的影响及神话中人物形象演变对小说影响,分析了神话思维下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及佛家思想对小说的影响。微观、具体的实践研究主要描述了中国神话传说的特点、神话传说与古代叙事文学在形态上的对应关系,探讨了神话中的某些母题在小说中的演变及神话的某些意象在各类文学中的流变。
本文介绍了“文化”的本质意义,研究了儒道理论研究与文化生态建设的关系,并进一步表明以庄子学说为核心的道家思想的深入研究,无疑会大大促进文化生态的建设。
“反言见意”是古代文章批评家从古代文章作品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它精炼地概括了中国古代文章创作中的一个悠久而又独特的笔法。所谓“反言见意”,是指文章在特定的语境下,不以正面肯定的方式表达思想或情感,而是以说反话的方式予以暗示的一种隐微笔法。“反言见意”的笔法,与中国史学传统中的“春秋书法”有着紧密联系,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人崇尚迂回的言说方式。“反言见意”有助于文章产生陌生化、含蓄化和反讽的艺术效果
本文不揣浅陋,以先唐谏文为例,在文体生态视野中考察诛文与在内容或形式上和它接近的哀辞、墓碑文、伤悼诗赋等文体的交叉、对话与交流,试图为认识中国古代文体的形成与变迁的规律提供参考。先唐诔文和哀辞经历了一个渐趋融合的过程,这是由于二者的交际环境和交流目的交叉而引发的。先唐诔文和碑文则经历了一个由相混走向有别的过程,碑文日益强化其实用性而诔文则逐渐向文学文体演进。诔文与伤悼诗赋的交流与沟通,引导了诔文由
在中央集权专制政制发展起来之后,文人主体性的实现途径失落。历代疏离文人一直寻求拥有主体性的生活方式。在汉末专制主义政治制度渐趋成熟、土地兼并严重的情况下,仲长统顺应时代经济条件的变化,设计了疏离文人庄园生活方式的蓝图,在疏离文人探索高扬主体性的生活方式的征途上迈出了第一步。
范缜生活在佛、道盛行的齐、梁之际,他“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与时之士友不合,故为官清约而仕途多舛。他的不畏权势,不盲从时俗,不怕丢官的不屈人格与品德,超越时辈。他的文章也别具一格,尤其是其哲理散文,如《神天论》“辩摧众口”,一方面以唯物论对抗佛教,另一方面也摆脱汉以来文章“代圣贤立言”的流俗。该文不仅题旨鲜明,由过去重在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之关系的探讨进而深入到对人自身,对人的生命,乃至生命的形与神
律令体是指行政者对于臣属子民发布的具有禁止、约束功能的具有行政性质的一类文章。战国律令体文可以区分为临时律令体与永久律令体二种。战国律令体文章多由一条或若干条律令构成,其中每条律令在结构上包含有两大要素:前一要素是界定或说明本律令所指向的对象;后一要素是对行此事者的惩处或奖励措施。战国律令以叙说性文字为主,语言简练,呈现出日益成熟之态势。
“文必秦汉”,说明汉代散文的重要性,而汉初藩国散文以其内容的关注国是和情感充沛、自由浪漫的艺术特色奠定了其在散文史上地位。我们把藩国散文细分为诸侯王散文和游士散文,在藩国的富庶和藩王的特权地位,形成藩国散文有着与体现时代主流的关注国是的主题,同时也有着独特的豪气冲天,霸气十足,辞藻繁多,语句自由,浪漫不羁,自由奔放,酣然流畅的浪漫主义特色。而王朝削藩的高压和社会发展走向统一的历史必然趋势,藩王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