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俄罗斯文化中:异地风味与思想交流

来源 :清华大学中文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学者确信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不是空口主张.中俄联系是从17世纪中起在很多方面不断保持的.不过,俄中文化交流情况并不简单又具有很大的特色.报告里作者提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大汉学家的理论与表示实现这些理论的实际情况,研究的重点是异地风味与思想交流的概念。
其他文献
本文是一篇关于依托项目外语教学理论基础的思辨性文章,目的是探索依托项目外语教学的社会认知理论基础,为依托项目外语教学法提供理据,并试图构建一个外语教学实践与二语习得理论结合的思维框架.本文首先通过简单回顾了依托项目教学研究发现,与大量依托项目教学实践研究相比,教学理论基础研究相对匮乏(张文忠2010;唐玲等2013).然后,探讨了依托项目外语教学的定义及其显著特征,并指出依托项目教学模式因其对二语
会议
受情境学习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更加强调合作学习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教师自我建构与他人中介作用日益凸显,教师群体实践活动与社会文化环境协同作用日显重要.在此背景下,教师学习实践研究逐渐发展成为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外语学科也不例外,国际上围绕语言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不断深入,国内的研究相对滞后,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会议
晚清的法学翻译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从西籍进行汉译,一是藉由东籍转译西方法学.孟德斯鸠的De lesprit des lois(法的精神)在中国早期的两个译本则分别代表了这两种翻译途径.张相文译本系根据日本人何礼之的《万法精理》转译,严复译本则是从英文转译.
会议
近二十年来翻译研究蓬勃发展,各种理论流派和观点相互碰撞与交锋.把握翻译学理论的整体发展脉络、探测翻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并了解其历时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何把握一个知识领域的结构与演变,对置身当今信息社会的我们来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广泛而迫切的重大课题.面对海量科研文献数据,为了实现对研究动态更客观、更及时、更全面的把握,研究者们开始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来应对这一挑战.但在翻译
会议
笔者以前写过一篇关于"(巃)"字的论文,发现在表示"多言"、"疾言"等义项的汉字中,含有-p韵尾的字特别多.但是其声母各异,不能说它们都有同一的来源.本文尝试从声母系统分析“多言”义词族和在联绵词中的应用,并对有关这些词族的问题做了小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金文字词与文献的比对研究,可以发现大雅诗篇不少成语和西周春秋时代的铭文相近,更重要的是,经过分析已初步断定大雅诸篇可能产生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之间。
本文拟采用「分断」作为阅读舒畅小说的另种分析进路,以把握舒畅小说中所展现的「写实性」,特别是舒畅笔下涉及「隔绝」与「等待」的作品.这些关于「隔绝」与「等待」的故事,都或隐或现的回应了分断的历史现实,舒畅依稀写出了一种或可名之为「隔绝-等待」的分断体验情感结构,而在这些分断的故事里,舒畅又特别关注底层外省男性的流离状态,透过描写这样一种性与性/别都不在家国打造的生存位置,显示出婚家状态和性的买卖与幽
文章主要分析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中的写实主义,并从具体的章节进行了研究。在笔者看来,中文学科(中国文学研究)也正在趋向科学化,具体地说(文艺)理论化和史学化两个方向发展,而这两个方向都是以客观性、合理性为标准的.
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创建者的郭绍虞,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书写具有明显的以现代西方观念为主导的倾向.对文笔论的研究贯穿了他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尽管他的研究有前后期的变化,前期释之以纯文学与杂文学观念,后期释之以阶级观念和形式主义,但无一例外地是,都有"以一贯之"的特点,这个"一"即是现代西方文学观念,虽然这个现代西方文学观念有其复杂的内涵.而通过语境式的解读,发现郭绍虞之论,前期之弊在于蔽于情而忽于
The growing scholarships of the loosely defined "post-humanist studies" in North American academia bring many new perspectives and important questions to humanity studies in general and to the study o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