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介入治疗

来源 :全国第七次外周血管病介入新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90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HHCH)的介入治疗方法与疗效。 方法:7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经导管肝动脉注入平阳霉素和超液化碘油混合乳剂,然后用明胶海绵或PVA适量栓塞肿瘤供血动脉. 结果:所有病例术前肝动脉造影均显示"爆米花样染色""早出晚归"的异常血管湖样改变。术后7例肿瘤血供中断,瘤体缩小及碘油在肿瘤内均匀沉积. 结论:采用超液化碘油和平阳霉素加适量明胶海绵微粒联合栓塞是一种微创、安全简便、切实可行且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RTA所致PTSD的相关法医学问题,为司法实践中精神损害赔偿提供科学依据和司法建议.对156例因RTA申请伤残程度鉴定的被鉴定人,通过临床精神病学检查确定PTSD的诊断,法医临床学检查评定躯体损伤的伤残等级,并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确定受害人的心理社会状态。
本文探讨了依据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进行个体年龄推断的可行性.应用地高辛标记特异探针的SouthernBlot技术,检测来自123例不同年龄健康人外周血样本的端粒DNA限制性酶切片段(Telomericre-strictedfragment,TRF)长度.对所测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等级回归预测,揭示了结论依据端粒DNA长度推断个体年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本文运用固定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检测人类mtDNAHVI区碱基变异.方法设计了21组序列特异性探针固定于膜上,杂交检测mtDNAHVI区的碱基变异,对重庆地区汉族人群83名进行分型.结果分析一目了然,适宜于在中小实验室推广,可进行一些初步筛选排除工作,对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样本再进行测序。
本文建立中国人前牙段残碎下颌骨性别判定的判别方程.测量国内8个省市的有确切性别记录的160具尸骨的下颌骨,本研究所建立的前牙段残碎下颌骨性别判别方程,可广泛应用于刑事案件及火灾、飞机失事等自然灾害事件中的骨残骸性别判定。
笔者收集了近年我处发生的法医再鉴定案件(包括我处再次鉴定及我处首次鉴定后其他鉴定单位再行鉴定的)726件,就案件再鉴定的成因以及实践中如何尽量避免多次重复鉴定等作了分析。
本文对近年来我县发生的227例凶杀案件的法医学尸体检验材料进行回顾性统计、总结和分析,并对有关法医学鉴定问题进行探讨。
本文结合我们检验的32例玻璃瓶损伤的有关资料,对损伤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供同行参考.1案例资料2讨论从本组资料分析,一次打击同时形成钝器和锐器,两种类型的损伤存在于同一区域,锐器创呈类圆形和弧形的多个创口,创口内遗留有玻璃碎屑,钝器伤则位于锐器创的中心区,是玻璃瓶损伤较典型的形态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钝器或锐器损伤的依据。
本文介绍了摄双腕正侧位X线片及双腕舟骨放大位片,见双侧舟骨有横形透亮线,右侧舟骨断端稍有分离,左侧无移位.X线片诊断意见:双侧舟骨骨折.讨论了本例误诊的原因主要是首诊阅片医师未结合患者的外伤史及临床表现,在伤后即第1次摄片骨折线显示不十分清楚时未再行CT、MRI等像学检查或要求患者2~3周后复查,从而进一步明确诊断的结果。
本文专述了血管变异、寄生性供血、侧枝循环对于肝癌栓塞疗效影响,同时探讨了肝癌血管造影和多排螺旋CT表现两者间的相互联系。
肝癌的介入治疗,是在X线等设备的监视下,经皮肤穿刺动脉,将抗肿瘤药物和(或)栓塞剂经动脉管注入,对肿瘤病变进行直接治疗。它副作用小,操作简便,充分显示了自己的优点,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但介入治疗毕竟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段,对人体有一定的损伤和影响,而且又需要病人的主动配合。为此,本文就如何正确进行了术后护理,极大限度减少病人的痛苦,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问题进行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