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给药方式对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

来源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麻醉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全国口腔麻醉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work_w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用间断静脉注射给药法(Ⅳ)与以TOF值为靶目标的闭环式自动输注静脉给药法(TOF),观察罗库溴铵不同静脉给药方式下对患者喉镜暴露分级、气管插管条件、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肌松起效及恢复时间、术中肌松不全事件发生、罗库溴铵总用药量的影响,比较罗库溴铵间断静脉注射与闭环式自动给药两种给药方式下对肌松作用的影响。 方法:选择择期行结直肠癌、宫颈癌手术患者80例,年龄在20~60岁,ASA分级Ⅰ~Ⅲ级,Mallampati分级1~2级.随机分为间断注射罗库溴铵组(Ⅰ组)和以TOF值为靶控目标的自动持续输注组(Ⅱ组).两组患者麻醉前肌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1mg.入室后连接心电监测,建立静脉通道.所以患者诱导前给予面罩吸纯氧3~5min,依次静脉给予咪达唑仑0.05~1mg/kg,丙泊酚1~1.5mg/kg和芬太尼3~5μ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给予罗库溴铵诱导剂量:A组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mg/Kg;B组按0.6mg/Kg自动给药,均当T1/Tc降至0%后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两组均静脉输注异丙酚4~8mg/kg/h、瑞芬太尼0.05~0.1μg/kg/min维持麻醉.Ⅰ组当出现T1/Tc≥10%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200 μ g/Kg,Ⅱ组维持速度设定为0.01mg/kg/h,当出现T1/Tc≥10%时,按2mg/kg/h速度自动增药.手术结束前30分钟时停用肌松药,当TOF值达到90%后停丙泊酚及瑞芬太尼.记录两组患者喉镜显露分级、气管插管条件分级、麻醉诱导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手术期间肌松不全事件的发生、T1/TC达25%、75%的恢复时间和恢复指数、TOF恢复至75%、90%的时间、罗库溴铵及其它麻醉药的总用量。 结果:(1)二组患者的年龄、体重等一般情况、喉镜显露分级、气管插管条件分级、麻醉诱导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2)起效时间和恢复指数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T1/TC恢复至基础值25%、75%的时间及TOF值恢复至75%、90%的时间Ⅱ组明显短于Ⅰ组(P<0.05);(3)两组患者术中均无体动发生,呛咳及人机对抗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Ⅱ组术者对肌松不全的抱怨率为15%,较Ⅰ组的37.5%明显较少,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罗库溴铵的单位时间用药量Ⅱ组少于Ⅰ组(P<0.05)。 结论:以TOP值为靶控目标的自动持续输注给药方式,可减少术中单位时间内罗库溴铵的用量、降低术中肌松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可缩短术毕神经肌肉阻滞自发恢复的时间,从而降低术毕残余肌松作用的发生,故优于单次静脉注射给药方式。
其他文献
通过对一例因子宫腔内肿瘤患者预订进行子宫镜肿瘤切除手术,术前检查一切数值正常,术前生命征象稳定,为其施行面罩式静脉全身麻醉,手术中出现急性肺水肿现象,经过一天的治疗后,病患状况改善,指出子宫镜是妇产科医师的有力工具,却也可能带来致命的危机,诊断性子宫镜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低,相对较安全。治疗性的子宫镜手术由于具有侵入性,不只手术时间较长,还可能使血管受损进而与冲洗液相交通,因此具有较高风险。要减低此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和丁丙诺啡对口腔颌面部手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ASAⅠ~Ⅱ级80例行口腔颌面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舒芬太尼组(S)和丁丙诺啡组(B),每组40例.S组:舒芬太尼50μg+生理盐水100ml;B组:丁丙诺啡0.6mg+生理盐水100ml,首先给予负荷剂量4ml后连接镇痛泵进行静脉内自控镇痛(PCIA).于术后2、10、20和40h进行VAS和Ramsay评分,
Coagulation factor Ⅺ deficiency (also called Hemophilia C) rarely occurs other than Ashkenazi Jews,which is a rare coagulation disorder associated with prolonged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会议
目的:探讨强迫游泳引起的镇痛效应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脑啡肽(ENK)能神经元的关系。方法:12只雄性前脑啡肽原-绿色荧光蛋白(PPE-GFP)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ontrol)和应激组(Stress),采用热板测痛仪测定小鼠的热痛阈;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两组小鼠PAG中Fos阳性神经元、Fos/GFP双标神经元的分布模式及数量变化。结果:应激组小鼠应激后10min,热
目的:探讨七氟烷全身麻醉对学龄儿童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差异。方法:将70例小儿骨科择期手术患儿按序贯法分为三组:Ⅰ组为全凭静脉麻醉组(n=30);Ⅱ组为静吸复合麻醉组(n=20);Ⅲ组为全程吸入麻醉组(n=20);对所有患儿术前1d、术后第1d、3d及7d分别进行认知功能评分,术后总分低于术前1分以上确定为认知功能下降,判断为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所有患儿麻醉诱导及用药方法相同;Ⅰ组予
目的:儿童牙科手术中,比较七氟烷吸入麻醉通过使用喉罩和气管插管进行气道管理的应用。方法:2-7岁的患儿共171名接受全身麻醉下的牙科治疗,所有儿童被随机分为喉罩组(L组)和经鼻气管插管组(N组).L组中,使用8%七氟烷麻醉诱导后进行喉罩插管,术中患儿保留自主呼吸,3%七氟烷维持;N组中,8%七氟烷吸入并静脉推注罗库溴铵和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后进行经鼻气管插管,七氟烷及瑞芬太尼复合维持.记录麻醉诱导
目的:探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在口腔颌面部手术中全麻病人的应用。方法:择期手术的患者9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全麻(Ⅰ)组和全麻复合神经阻滞(Ⅱ)组,分别监测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分别于麻醉前、插管时、术中及拔管时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值以及血糖的浓度, 麻醉药的用量及患者术后的苏醒时间。结果:Ⅰ组出现明显的心血管反应,尤以插管和拔管时显著高于基础值(P
目的:观察接受口腔手术气管插管全麻患者,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在苏醒期气管拔管时合作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进行口腔手术的成年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在手术结束前30分钟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对照组不用舒芬太尼.观察患者在麻醉苏醒期及气管导管拔出前后是否合作及合作程度及患者痛苦程度,手术后24小时随访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目的:观察评价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麻醉诱导:Ⅰ组为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1.0mg/kg、维库溴铵0.1mg/kg、瑞芬太尼1.5ug/kg,Ⅱ组为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1.0mg/kg、维库溴铵0.1mg/kg、芬太尼3ug/kg;麻醉维持:气管内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