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带早白垩世早期地壳厚度、古地形高度、构造背景与带羽毛恐龙、原始鸟类的形成-来自东狼沟组和义县组火山岩的信息

来源 :2005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r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西山大灰厂东狼沟组火山岩(约135~130 Ma)由钾质粗面玄武岩、钾玄岩和安粗岩组成,属于严格意义的钾玄岩系列,富集K、Ba等LILE和LREE,亏损Nb-Ta,而Th-U相对Ba、La和K亏损.我们的研究认为,东狼沟组火山岩是玄武质原生岩浆在高压(≈1.5 GPa)条件下分离结晶的产物.岩浆发生分离结晶的岩浆房位于50 km深度(Meen,1990),即麻粒岩相压力条件的下地壳.本文研究燕山带早白垩世早期地壳厚度、古地形高度、构造背景与带羽毛恐龙、原始鸟类的形成。
其他文献
水中目标近场声散射特性研究,是设计"智能"鱼雷的基础,同时对降低潜艇的目标特性也有着指导意义.本文将频域波束形成的基本原理应用于水下目标二维散射特性的数值计算.其步骤为,首先分别计算各阵元的一维散射特性(即一维距离像或复亮点),然后利用基于频域的波束形成方法得到目标的二维散射特性(或二维像),最后通过内插将结果转换成直角坐标系.
近二十年来,有关造山带地质事件与深部过程联系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学者们不断加深对造山过程中每一个地质事件的理解,从而再造整个造山过程.因此,建立在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的大地构造解释已经从岩石圈动力学转向地幔动力学来探索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或者转向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耦合与拆耦过程.基于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邓晋福等(2002)认为,变质作用pTt轨迹可作为造山-深部过程的岩石学记录,岩浆-构造-热事
国外学者建立的一些成矿模式或成矿理论在解释我国区域成矿问题时常常遇到困难,如:(1)环太平洋是新生代成矿带,我国东部虽属环太平洋地区,但大量热液矿床形成于中生代;(2)中国陆区经历了>3.0 Ga的地质演化,但大量矿床却爆发式形成于很短的时间段内,西北为晚古生代,东部为中生代,西南为新生代;(3)国外著名成矿省多位于克拉通内部,我国热液矿床却分布在显生宙造山带;(4)国外绿岩带型金矿形成于太古宙,
蚌埠隆起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部边缘,东邻郯庐断裂带,南邻大别造山带北部的合肥盆地,总体呈东西向带状展布.区内主要出露有太古代五河杂岩和广泛分布的混合花岗质岩石,包括混合花岗岩、混合花岗闪长岩、混合二长花岗岩和混合钾长花岗岩,前人认为它们形成于晚太古代蚌埠期并经历了区域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本文对这些花岗质岩石形成时代的研究,对了解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深部俯冲方向以及大别-苏鲁造山带的演化具有重
众所周知,钨锡为亲花岗岩元素.不论矽卡岩型的还是云英岩型和石英脉型的钨锡矿床,成矿母体均为花岗岩.虽然世界上的花岗岩有多种成因类型,但富钨锡花岗岩似乎主要来源于古陆壳物质的重熔,本文搜集有关资料来讨论这一问题。
近年来,华南新元古代岩浆作用与Rodinia超大陆拼合和裂解以及地幔柱事件的关系是国内外地球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学术界对华南新元代火成岩的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Li Z.X.(1999)和Li X.H.(2002)等认为这些火成岩的形成与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下的地幔柱活动有关,把年龄约825Ma的火成岩都视为地幔柱导致下地壳熔融的产物,并属于"前裂谷期"火成
在浙江省境内,沿江绍断裂带,从北东段的绍兴,经诸暨、金华,到断裂带的西南段的江山,陆续出现多个前寒武纪中酸性火成岩体.前人对江绍断裂带前寒武纪火成岩进行过许多研究工作,但大都集中在该断裂带的北东端几个岩体,如绍兴的平水岩体、诸暨璜山岩体上,而对江绍断裂带西南端的同类型岩石,仍缺少精确的年龄数据与地球化学性状的了解.为较全面而又比较准确的认识江绍断裂带前寒武纪岩浆活动的年代和特征,本文作者对江山石英
与裂变径迹定年一样,利用alpha反冲径迹也可以定年,而研究其退火行为是建立定年方法的必需内容.然而,目前此项研究是alpha反冲径迹定年技术的一个难题,原因在于矿物中U、Th含量不均匀,导致显微镜下不同的观测区域其径迹面密度可能不同,从而难以得到有效的退火率.本实验通过改进多项实验技术,解决多个难点,已经完成一系列实验,不仅获得至关重要的alpha反冲径迹退火带温度成果,而且总结出可使alpha
近二十年来锆石作为具有明显成因标型特征的副矿物和U-Th-Pb及Lu-Hf同位素等的良好载体矿物而在岩浆作用过程、成因、变质定年及壳幔形成和演化过程被广泛研究,毫无疑问,锆石是近几十年来在岩石和地球化学演化过程中研究最多和最具重要性的矿物之一.中国东部沿海新生代玄武岩及其风化产物中产出一种特殊的锆石巨晶,它们以颗粒巨大和达到宝石级而受到关注,但有关其成因的研究一直很少,关于它们与寄主的新生代玄武岩
本文利用地震面波计算了地震层析成像资料,结果表明,在南海岩石圈及其下伏软流层中,普遍存在北西向速度结构.从南海深度为10 km切面的P波速度结构平面分布图看出,在华南、印支半岛、加里曼丹、吕宋、巴拉望和台湾等陆区,以及南海广阔陆架及陆坡区,P波速度大都在5.5-6.1 km/s之间,说明10 km深度仅达上地壳下部;而北部湾及红河地区、加里曼丹岛的东北角、台湾中北部,这里的速度小于或等于6.0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