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质平衡方法对凝析气藏水侵量的修正

来源 :2013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_hai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比较活跃的水驱凝析气藏,准确计算凝析气藏水侵量大小,对动态预测非常重要.本文针对特定类型凝析气藏的开发特点,对凝析气藏的气藏水侵量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新的计算方法更符合凝气气田水侵的实际情况.
其他文献
以长江镇江段原水为处理对象,在中试规模下通过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壳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的絮凝性能,并考察了不同因素对其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因素对该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程度为:絮凝剂投量>絮凝时间>絮凝搅拌速度;当絮凝剂投量为0.5mg/L,絮凝时间为20min,三联机械搅拌絮凝池的搅拌速度依次为150、100和50r/min时,絮凝效果最佳,此时砂滤出水浊度<1NTU,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
东莞市第六水厂总规模为100万m3/d,其中一期工程为50万m3/d.水厂出厂水计划向沿线的东莞市南城区、寮步镇、松山湖科技园区、大岭山镇、长安镇供水,输配水管道全长约41.5km,其中松山湖园区段内管道总长14.1km,管径分别为DN2200和DN1800.经过管材比选,本工程决定采用双胶圈埋置式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DE),管道转弯、三通、穿越障碍物以及顶管过路部分采用钢管过渡。
四川长宁-威远地区是我国“十二五”期间页岩气开发的国家级示范区.先期已钻井情况表明,上部井段(雷口坡-嘉陵江)井漏严重,中上部井段龙潭组井塌、茅口组井漏,下部井段龙马溪页岩地层(尤其是大斜度段和水平段)井塌,这些井下复杂严重制约钻井工程进度,影响页岩气的高效经济开发.本文针对长宁-威远龙马溪页岩地层地质特点、钻井工程难点和页岩气成藏特征,研究分析了龙马溪页岩的矿物组分、岩石力学性质、钻井液对页岩地
液化天然气(LNG)中蕴含大量的冷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构建实用高效的低温动力循环实现冷能发电是LNG冷能利用的最好方式之一.本文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现状,指出了两种主要的LNG冷能发电方式:改善现有动力循环和独立低温动力循环,前者主要用于燃气电厂,后者主要包括直接膨胀法,朗肯循环法,布雷顿循环法以及复合循环法.简要总结了LNG冷能发电行业存在的问题及以低温工质、冷能复合利用、循环机理为代表的研
针对低孔低渗的储集层特征,物性参数下限的选取和有效储层厚度的确定是影响储量计算的重要因素,也是直接关系到勘探、开发的关键因素.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须二气藏属于岩性圈闭气藏,砂岩孔隙度主要集中分布在6%~11%之间,岩样平均孔隙度为7.8%;砂岩渗透率主要集中分布在0.01~1mD之间,岩样平均渗透率为0.4mD,表现出低孔特低渗的储层特征.储集空间以粒间孔、粒内溶孔为主,储集类型为裂缝-孔隙型.通过大
在用激光刻蚀模型来研究气水两相渗流机理的研究中,对均质模型研究例子较多,本文则介绍了采用以龙岗地区储层裂缝-孔隙型岩心薄片图像为模板制作的激光刻蚀模型,进行气驱水和水驱气两相微观可视化实验的现象,分析气水两相驱替过程及封闭气和残余水的形成机理,对于以龙岗地区气田开发具有明显的参考价值.气水两相可视化微观渗流实验研究表明,模型水驱气和气驱水的驱替效率都较高.对于裂缝-孔隙模型,水驱气时水窜作用、绕流
通过开展不稳定试井资料的二次解释和应用研究,对曲线的边界反应段进行识别,并计算出相关地层参数,通过公式计算出不同气水边界或气体影响界面的距离,在对比生产动态与试井解释成果,分析不稳定试井在监测水侵方面的可行性,进一步指导油气开发.
近年来水平井压裂作为提高低渗气藏产量及采收率的重要手段在苏里格气田得到推广应用,但在压裂时往往依赖经验制定压裂规模,导致压裂投产水平井的产能与裂缝参数相关性不强.本文利用建立的压裂水平井产能数值模型计算分析了裂缝条数、裂缝长度、裂缝导流能力、裂缝间距、裂缝平面与水平井筒夹角对压裂水平井产量的影响,并绘制了各因素与产量的关系图版,依据多因素正交试验分析方法得出影响压裂水平井产能的主要因素依次是裂缝条
xx气田深层气井进行作业时压井液漏失比较严重,施工周期长、作业后产能、压力都有明显下降,并存在二次污染的现象,大大影响了开发效果.本文从储层保护的角度出发,通过机械暂堵、水平井不压井作业、屏蔽暂堵技术及压井液的优选等多种储层保护方法的应用,保护了储层,降低了污染.
针对海南福山凹陷油气井压裂施工成功率低、增产效果不明显,难以进行经济有效开采的技术难题,分析了复杂断块储层的特点,并结合以往油气井压前压后生产动态分析,建立了储层分类标准和改造选井选层标准,形成了针对大跨度多段射孔的斜井薄互层全剖面动用压裂技术、针对多段射孔、且近水层油气井的“前置液投球分层+变排量控缝高”、针对近水层储层的“人工隔层+变排量”控缝高和“探断层压裂”等组合压裂技术,实现了适应储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