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降法建筑纠偏技术工程实践

来源 :全国第七届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兴县县城位于新兴江中下游,为新兴江的冲积平原区.其地层构成,除地表有1.5~3.0m黄褐色的粉质黏土层外,其下部多有1.0~8.0m不等厚度的淤泥或淤泥质土.该层含水量多大于70%,为高压缩土层.早期建造的民用建筑物,很少有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供设计人员采用,多凭表观经验确定地基土的强度,导致一些建筑物建造在较厚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层上,地基沉降变形明显.当建筑物基础范围内的软弱层厚度分布不均匀时,会产生差异沉降量,导致建筑物明显倾斜,降低其安全稳定性,需通过纠偏加固施工才可继续使用.本文介绍了迫降法建筑纠偏技术工程实践.
其他文献
本文着重介绍了我们根据研制藏汉机器翻译系统的实际需要,在采用传统语法对藏语动词的已有分类基础上,采纳格语法和配价理论的合理思想,结合藏语的格接续特征,通过每个动词的配价信息以及所能携带的相应的格助词类型(格标)及其数量来对藏语动词进行再分类,从而形成一个集语法语义为一体的藏语动词再分类框架.
文章以内涵逻辑理论为指导,吸取训诂学精华,通过提取词的抽象类义来把握词的语义结构,以达到使汉语语义分析和解释形式化的目的.文章首先分析了未登陆词语义的求解困难,由此提出运用抽象类义求解复合词义的策略,论述了抽象类义的原则、操作方法.最后通过词语"关"验证了由抽象类义求组合义的模式.
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前苏联学者伊戈尔·梅里丘克等创立的《意思←→文本》模型是一种研究意思及其表达形式(文本)之间双向对应关系的语言学理论,其目标是模拟人的语言能力—文本的生成与理解机制,其基本思想成为随后兴起的莫斯科语义学派的方法论纲领.近年来,该模型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功地应用于词典编纂和机器翻译设计.在本文我们将着重介绍该模型的理论框架及其主要构件,这对于我国计算语言学的基础研究
动词的语义框架研究是汉语信息处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论旨网格和HNC(概念层次网络)理论的句类都是对句子语义框架研究的有益尝试.本文就论旨角色与HNC理论中的语义块,论旨网格描述的主要信息论旨模式(格框架)与HNC句类的分类标准等问题,进行了建设性的比较分析.
中国手写地址识别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场合的大类别识别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给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中国地址知识模型的识别方法.方法中强调中国地址固有的树状分层结构信息,通过抽取较少的关键字和词语的整体识别,避免了传统识别方法中单字分割所带来的分割误差,体现出较高的分类性能,对一般书写的地址字符串识别率达到93.80%,单个字符的识别率达到96.45%.
TREC是信息检索领域最重要的国际评测会议,自适应信息过滤是TREC的关键任务之一.自适应阈值调整中评测指标的优化是自适应过滤任务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我们借鉴优化学习的思想,以TREC的评测指标为目标函数,提出了针对全程和局部效用指标进行优化的阈值调整方法,并对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表明,我们提出的局部效用指标优化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在TREC-10和TREC-11过滤任务评测中取得
回指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其中名词回指对机器翻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在详细分析各类名词回指的基础上,指出其中三类对机器翻译造成的障碍,并提出在句组层面上解决这些问题的算法.
本文探讨了基于Link Grammar的英蒙机器翻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算法.文章介绍了英文和蒙文的机器翻译相关基本知识,英蒙机器翻译主要难点和实现方法.最后,举例说明了实现机器翻译的全过程.
本文阐述了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并综述了哈工大在该领域各方向的研究进展.
某学校10号、11号、12号三幢学生公寓为5层砖混结构,长43.44m,宽9.12m,高度16.0m.天然地基,钢筋混凝土整板基础.在竣工验收前沉降观测时发现地基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三幢楼全部向北倾斜,倾斜率分别为8.5‰、5‰、8.7‰,已超过规范要求,严重影响房屋的安全性及正常使用,必须进行纠倾加固.学校原计划安排新学生即将入住,为减少社会负面影响,要求施工期间二层以上学生宿舍保证正常使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