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区的蜕变与再规划

来源 :2015年中国第6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meizi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市工业发展历经一百多年,在工业发展的同时,工业布局也在不停变化,本文基于西安市工业的发展及城市规划中工业布局的变迁,提出关于西安市工业规划布局及工业建筑再利用的一些问题及思考,包括工业区布局始于行政、败于市场,工业区的变化越来越快,工业区布局变化的影响等。
其他文献
仡佬族先民是最早开采朱砂的民族,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中国开采朱砂最早的地方之一,也是思州田氏发家之地,务川大坪朱砂遗址及汉墓群是中国早期朱砂开采的代表性遗存.铜仁市碧江区漾头乡和玉屏县朱家场镇茅坡村唐代由于出产丹砂而分别置丹川县和丹阳县,可见唐代铜仁朱砂开采已初具规模,宋元明时期铜仁万山汞矿遗址是中国朱砂开采中期代表性遗存,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备选名单,思州田氏、万
武汉现代工业遗产保护状况不容乐观.本文以武汉国棉一厂厂房遭到拆除为出发点,触发对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反思.本文设想,若国棉一厂厂房留存至今,其保护和再利用的途径必然是多选的,其中包括改造为青年社区的方式.因此,尽可能保留工业遗产,使工业建筑向符合当代需求的方向转型,使城市工业记忆以全新的方式回到现代,不失为工业遗产保护的一大出路.
国内对工业遗产的展示与利用虽起步较晚,但近些年发展速度迅猛."中国特色"同样在工业遗产展示与利用中得以体现.文中选取博物馆模式,公园模式,文化设施模式3类工业遗产展示与利用的典型模式,分析国内外在展示利用理念上的特点,供大家学习、思考.
工业遗址改造中的景观设计,在实践中应强调景观设计对于复杂的生态修复技术的大众化解读与直观生动的演示,将技术流程转化为欣赏流程,引导和普及大众对于生态修复的认知。通过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结合,强调多学科、多方法的共同协作,在彰显设计方案创造力的同时亦可实现对遗址生态环境的修复。
后工业景观基于生态伦理,但其价值的评估离不开文化秩序的解读。既有工业遗存的价值体系中包含的文化秩序和在全新的工业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文化秩序构建既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点。二者都与具有杰出普世价值,直接相关或实质相关的事件或生活传统、思想或信仰、艺术、文学作品相关联。区别在于,传统历史的工业景观设计中,文化秩序的建立基于具有特定价值的历史人、事、物等客观存在;在新的建筑场景中,文化秩序的概念则可能更为
在工业建筑遗产/遗存"活化"保护的过程中,建筑本体和结构体系可逆性作为近年来推广较多的一种保护方式日渐受到重视.通过工业遗产建筑分级体系确定具有较高再利用价值的建筑物并确定再利用过程中需要受到保护的结构体系及构件成为实现可逆性再利用的基础条件.依附于原始结构并在必要时随时可以脱离原结构体系同时不对其造成刚性破坏的"房中房"是本研究的基础载体.本文通过对房中房结构体系和原始结构体系重点构件连接节点的
随着数字化和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认知事物和接受信息的方式在逐步发生着巨大的改变.2013年5月中旬坊子德日建筑群被列于国家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可是保护程序繁杂耗时,抢救性保护不容乐观.抓紧时间先利用数字化技术来记录和保存区域内现有铁路遗产的历史信息,并在此基础之上同步搭建记录这些老建筑信息的互动式网络平台应该成为现阶段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目标.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中国交通运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中重点之一是继续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港口结构与布局,着力拓展港口功能,提升港口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在此背景之下,通过对青岛港城空间界面的研究,使港口空间在与城市空间全面统筹和充分协调的发展前提之下合理有序的发展,构建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运体系,规划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便捷、景
工业遗产记录了内蒙古自治区从自然经济时代向工业时代进军艰难的风雨历程,也见证了普通劳动人民在社会变革中难以忘怀的生活经历.同时更是草原城市形成阶段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本文通过解析其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来论证内蒙古工业遗存整体保护利用的重要现实意义.
2013年3月中国出台了《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标志着中国老工业城市进入了工业用地调整和更新的新阶段,与此同时区域内历史较长,面积较大,数量较多且集中的工业遗产保护工作也变得十分紧迫,在保护过程中如何避免象征性保护、最小化保护、碎片化保护的倾向,实现区域历史面貌的全要素保护成为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对铁北老工业区内工业遗产现状的调研,结合地区发展历程及周边环境特征,提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