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殭菌在蝗蟲種群中傳播流行與其持續控制作用

来源 :2011海峡两岸生物防治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z52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殭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strain IPP2035)为蝗虫病原真菌,侵入蝗虫体内消耗营养物质并释放毒素,穿透破坏组织器官造成蝗虫死亡,可在蝗虫种群中流行传播实现持续控制。草原蝗虫绿殭菌疾病在自然条件下传播流行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剂型、施用浓度、虫口密度、环境因数(温度、湿度、风向、降雨)等。
其他文献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对木霉菌的研究历史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其防治作物病害的机制,为木霉菌有效运用于作物的病害防治提供依据。
玉米是大陆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已经跃居粮食作物之首,2008年玉米播种面积为2986万公顷,总产1.659亿吨,居第二位。亚洲玉米螟是大陆玉米上最重要的害虫,除西藏和青海外,各地均有分布,从黑龙江北部发生1代,一直到海南省南部发生7代。该害虫每年发生面积在1600万公顷以上,占玉米病虫发生面积的30%以上,常年造成5-10%的产量损失,大发生年可造成20-30%的产量损
小花蝽是蓟马,蚜虫,粉虱、叶螨等小型农林害虫的天敌,东亚小花蟠性广、捕食能力强,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分布,是一类很有价值的天敌昆虫。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外对东亚小花培、南方小花培的生物学、产卵基质、饲料和饲养工具等做了一系列研究,其中饲料问题是能否实现东亚小花培大规模繁殖的关键所在。活体猎物饲养小花蝽目前还仅限于试验阶段,离规模饲养还有较大差距。本试验选用果蝇幼虫和西花蓟马作饲料,连续饲养3代东亚小花蝽
害虫防治以生态平衡的观点,藉由自然界的生物资材包括天敌、微生物,性费洛蒙及其他非农药防治资材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以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更可因避免农药使用而降低对环境之污染,达到农业永续经营与生态环境保育,迈向无毒农业岛。天敌昆虫分为捕食性及寄生性天敌,这些动物有的以快速的飞行,有的利用精良的捕食工具及寄生行为,有的是靠着灵敏的感觉,捕捉昆虫为食,若这些昆虫猎食或是寄生农业上的害虫,对农业生产而言
瓢虫是害虫生物防治的一个重要天敌类群。世界瓢虫种类记录已超过6000种,中国瓢虫已记录725种,目前我们正在编写《中国动物志——瓢虫科》,经过数年的补充整理,中国瓢虫种类已经超过1000种,其中台湾215种。瓢虫约4/5属於捕食性种类,主要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蜗等有害生物,对控制这些害虫的种群数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护瓢虫防治害虫已成为各国的公众常识。因此,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瓢虫科的分类现状、
文章首先对马铃薯甲虫的危害进行了介绍,对甲虫的分类进行阐述,分析了马铃薯甲虫的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生物性制剂,包括生物性农药及环境用药微生物制剂等,生物性农药在国内外可分为天然资材,微生物制剂、生化制剂,生物性肥料、植物保护类基转植物或称基因改造植物等。本文从致病性、过敏性以及代谢产物三个方面对微生物制剂的安全评估进行论述。
全球暖化始终是全世界目前重要之课题,为遏止环境持续恶化,近年来我政府积极推动低碳农业,扩大有机农业栽培面积。透过减少农业药剂之使用、合理化施肥以及推展生物农药等,使农业环境能达到自然生态永续发展。其中微生物天敌在害虫防治之利用,如:苏力菌、黑殭菌,白殭菌,绿殭菌、蜡蚧轮枝孢菌、核多角体病毒,虫生线虫等多种微生物杀虫剂,相继被开发与利用。本文主要对虫生线虫的研发以及农业应用进行论述。
放线菌是重要的微生物资源,成为多种杀虫剂,抗菌剂、酶抑制剂和抗肿瘤药物等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药、食品和环保行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当前寻找和发现新型生物杀虫农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千种杀虫高活性物质的发现给微生物农药的研究和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本文主要研究土壤放腺菌刺糖多孢菌及聚酮化合物的组合生物合成的杀虫活性物质的作用机制。
本文对植物病害的微生物防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论述,微生物防治的商品化成果例如以拮抗微生物为唯一主要有效成份的生物制剂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