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透明界面下尾喷焰红外特性数值模拟

来源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ling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流场计算采用半经验公式;由Mie理论计算粒子的散射系数;采用逐线积分法计算气体光谱吸收系数.考虑半透明的边界条件,采用贴体坐标下有限体积法计算尾喷焰红外辐射场,并与离散坐标法及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了不同的计算条件下,各向异性散射对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进行了沸腾换热表面的间接测温与直接测温的对比性实验研究.以水和乙醇作工质,对大气压力下的澉沸腾换热平表面,用间接测温法和直接测温法同时测量壁面过热度,对两种测温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用直接测温法进行三种不同管径的光管沸腾试验,并把实验结果与Rohsenow公式进行了比较.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操作条件下,直接测温法测量沸腾换热表面过热度误差较小,是一种简便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雾化喷射下水平壁面液膜特性行为与厚度直接关系到雾化喷射冷却效果和冷却机理的深入研究.本文对压力喷管的雾化喷射条件下水平壁面液膜厚度的测量方法进行了实验分析.借助示波器,通过直流电信号配以几何尺寸的精确测量,实验研究了给定喷管雾化喷射液膜波动行为和厚度随压力,流量以及喷头高度的变化.结合各种条件下散热表面的对流传热系数,分析了液膜厚度与雾化喷射冷却条件及效果的关系.
本文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在竖直细圆管中的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了入口温度、流体流量、热流密度及浮升力等对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压力条件下流体的进口温度、流量和热流密度对对流换热有很大的影响.当流量比较大而热流密度比较低时,物性的变化相对较弱,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而当流量比较小而热流密度比较高时,物性的变化相当剧烈,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有很大差异.由于变物性的影响,不同工况之间即使进口
本文实验研究了离心力场下细微封闭循环通道中,以HO和氟利昂R12为热驱动介质的热驱动流动规律和换热特性,重点分析了热驱动换热效果随Ra数Ro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冷却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热流密度和旋转速度相同的条件下,采用介质R12可以获得较高的平均换热系数,冷却效果也优于以HO为介质的冷却效果.最后建立了两种介质条件下相应的准则关系式.
为研究管芯结构对小热管传热的强化效果,对微肋管、丝网芯管、加网芯微肋管、金属粉末烧结芯管及光滑管等五种热管进行了传热性能实验.五种试验管的水力直径均约为4mm,管材为紫铜,所用工质为水.实验中热管工作温度、热流密度及倾角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3-80℃,3-47kW/m及-3-90°.获得了热管的蒸发换热系数和冷凝换热系数随各参数的变化规律,讨论了吸液芯结构等对蒸发及冷凝换热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微
针对CO跨临界循环的特定要求,设计出了耐高压防泄漏的集成管箱型换热器,在确保安全性的同时,使系统结构紧凑,技术难度降低,从而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可以促使CO跨临界循环更快的走向实际应用.文中还对换热器管路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准确度较高的关联式来计算CO流体在气体冷却器和蒸发器管内的换热系数.
用热流分流和叠加,直接得出非均匀内热源球壁,分别在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的温度分布和热流量分布.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的高速发展为微尺度物理现象及其内在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本文采用激光短脉冲步进式加热方法作用于微通道内的流体,使之发生相变与定向流动.通过对这种热驱流动的技术途径.实验表明,热驱动泵的本质是一种不稳定的气液两相流动,液体的移动与压差和气泡在微通道内的行为有密切联系.
发展了一个基于集总参数法的坦克动力装置热工况模型,考虑了发动机燃烧室的传热、动力装置主要部件的传热、冷却液、润滑油和坦克动力舱内的空气流动,建立了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不同的坦克运行工况时燃烧气体与动力装置各部件、各部件之间、部件与冷却液、部件与润滑油、部件与动力舱气流之间的热耦合计算公式.对一台坦克动力装置的热工况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证实这个模型可以用于坦克动力装置热工况的研究.
含有某些微粒的半透明介质,在很多情况下,对辐射能的散射表现出较强的各向异性效应,此时各向同性假设不再适用.本文采用射线踪迹、节点分析法,研究了镜反射界面下一维吸收、发射、各向异性散射介质中的热辐射传递过程.由于能量散射的各向异性,介质中的辐射传递不仅与传递距离有关,还与传递方向有关.在辐射与对流耦合换热的边界条件下,求解导热-辐射耦合换热能量方程.考察了在不同光学边界条件下介质中辐射传递的各向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