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亚铁的氧化反应历程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不同方法制备的FeS具有不同的氧化自燃性.分别以化学试剂FeS及H2S气体与Fe3O4反应生成的FeS为试样,利用氧化升温、控制氧化、程序升温等实验方法,结合XRD、TG-DTA及化学分析的结果,研究了FeS试样的氧化反应历程.实验结果表明,两种FeS的氧化都经历了先增重后失重的过程,但是两者增重的起始温度、增重物质及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是不同的.氧化温度在250~400℃时,化学试剂FeS增重物质为FeSO4、FeS2等;氧化温度为480℃时,增重物质为FeSO4;氧化温度为545℃时,试样增重率下降.H2S与Fe3O4反应生成的FeS开始增重的温度为实验起始温度,增重物质为单质硫;其氧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氧化温度低于70℃,FeS发生不完全氧化反应;氧化温度在70~90℃时,部分FeS发生完全氧化反应;氧化温度高于190℃,FeS发生完全氧化反应.
其他文献
本文结合案例资料,介绍了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类型,分析了慢性脾破裂的病理组织学,该案例中孙某于2009年6月6日接受的“剖腹探查、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腹腔引流”手术,术中证实脾破裂活动性出血、脾实质内血肿形成,上述所见均符合新鲜脾破裂,不符合迟发性脾破裂的特点。术后病理检查所见(镜下脾出血,伴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亦支持被鉴定人孙某脾破裂为急性脾破裂,不符合迟发性脾破裂的病理学特征。综上
本文笔者认为现行的人体损伤鉴定标准中骨折损伤鉴定规定的不完善之处,结合相关的案例资料,表述了笔者对骨折鉴定的看法:一,根据医院临床诊断,鼻中隔骨折绝大部分是软骨骨折,可以不去考虑,但个别案例中的骨性部分骨折,鉴定人员在鉴定标准中找不到相应的具体条款,依据颅骨骨折的标准去下结论,又感觉太笼统。二,筛骨骨折、梨状骨折,尤其是筛骨板骨折、筛骨垂直板骨折,因为骨质较薄,外伤后较易形成骨折,但在临床上大多数
本文结合案例资料,介绍了肾移植后肾存活率,分析了肾移植后出现受损情况的法律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肾移植案例中法医学鉴定的关键点。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司法鉴定的法律依据、鉴定程序及鉴定人资格准入制度,探讨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司法鉴定中存在的缺乏相应司法解释和具体裁量标准、鉴定人鉴定业务过于宽泛及鉴定人出庭作证率低等问题,并进一步研究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司法鉴定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发挥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司法鉴定的社会作用,应大力从鉴定机构自我建设、鉴定人员准入制度和法律法规支持等方面着手改革,使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司法鉴定事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案例资料,结合中国现行法律《道标》标准、《职工工伤》标准及《刑法》规定等,探讨了该案例中右眼外伤合并左眼先天异常伤残等级评定问题。
为了探索中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的深层次原因,本文统计分析了1949年至2011年安全生产事故数据,按照安全经济统计学的一系列指标体系,研究分析了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损失(绝对指标以及相对指标),并从人、机、环与管理四方面分析了事故致因因素及其影响和危害,提出对策与措施.结果表明,1949年以来煤矿生产的百万吨死亡率呈局部年份震荡但总体趋于下降的状态,1949年至1962年的百万吨死亡率均在10
针对机场安全风险评价研究不足和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问题,提出了结合影响因素分析的机场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建立了机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评价模型,分离出对指标有影响的共同的原因因素。从局方和企业两个层面对共同的管理原因因素建模,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以影响因素的绩效和最大效果为基础提出量化方法。影响模型输出评价指标的修正因子,修正风险评价指标,最后给出该方法的应用实例。该方法有效的应用了
系统分析了瓦斯爆炸波两波三区结构及爆炸波能量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瓦斯爆炸火焰和爆炸波传播是一种伴生作用过程,阐明抑爆设计既要关注对火焰的淬熄作用,又要考虑对爆炸波的衰减作用。根据多孔材料的结构特征,探讨多孔材料结构对瓦斯爆炸火焰的淬熄及对冲击波传播衰减效应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多孔材料对瓦斯爆炸火焰淬熄和冲击波衰减作用是一种耦合关系,存在一种状态既能使火焰淬熄又能使爆炸冲击波的传播得到良好的抑制。在应用
为了分析采空区遗煤自燃的规律,本文对采空区相似材料模拟的相似理论进行了研究。在相似三定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量纲分析法,确定了采场相似模拟试验进行中应满足的四个相似准则,利用量纲矩阵求出了四个相似准则分别为重力相似准则,内摩擦力相似准则,谐时准则,压力相似准则。研究成果可为相似材料模拟提供理论支持。
利用全尺寸热烟测试的方法,在某地铁车站试运营前在站台开展了现场火灾烟气实验,检测了地铁车站探测报警系统、通风排烟系统、事故照明及疏散通道等系统的安全性能,分析了屏蔽门制式下该车站通风排烟系统的烟气控制效果、楼扶梯开口烟控流速、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等是否满足安全要求。文章结论可为国内外地铁防灾系统设计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