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 of the tropical Indian-Pacific warming on winter snow depth decadal increase over Tibetan Pla

来源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irdmeng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s) of the tropical Indian-Pacific Ocean show a pronounced warming since the late 1970s.In this study, uncoupled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GCM)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sensitivity of tropical Ocean basins from the Indian Ocean to the Pacific Ocean on wintertime snow depth over Tibetan Plateau (TP) and precipitation in South China (SC).
其他文献
北京2012年7月21日大暴雨过程中,北京地区两个阶段的降水特征有明显不同.分析显示,引发21日10-18时强降水的为暖区对流系统,21日19时-22日04时强降水以锋面系统降水为主.通过对两个阶段降水系统的动力结构、触发机制、维持机制及湿位涡结构的分析表明:暖区对流系统的辐合强度、上升速度和水汽通量散度均小于锋面对流系统,但强降水分布更不均匀;锋面降水阶段总降水量要明显大于暖区降水阶段,降水分布
利用空军中期落区预报业务系统、国家局南京、常州、上海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4月28日发生在江苏中南部的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冷涡后部的干冷空气和低层暖湿气流在江苏中南部交汇,导致该地区上空的层结不稳定,地面的东风辐合线和低层的暖切变为触发系统,高低空急流、不稳定层结、强垂直风切变以及合适的0℃和-20℃层高度为此次强烈雹暴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对28日
夏季浙北地区常有南北走向的飑线生成,且飑线移入杭州湾后强度并没有迅速减弱、甚至加强.但目前对这类飑线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及相应的中尺度环境条件演变研究较少.本文通过2014年7月27日一次横跨杭州湾、并且入海加强的飑线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NCEP再分析资料等,详细分析了飑线发生前的环流背景特征,重点分析飑线在杭州湾上生成、发展、消亡的过程以及相应的中尺度环境条件变化,最后讨论
本文统计分析了2000年以来,从南海北上的对厦门有较大影响的台风,其中五个在粤东登陆、一个在晋江登陆,并按类型、路径、生成区域、影响程度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揭示了冷空气及西南季风对影响闽南的台风所带来的风雨影响特征,以期对今后台风业务预报有所帮助.
利用逐6小时1°×r的NCEP再分析资料作为初始场,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2对0509号台风"麦莎"登陆前后主要生命期进行数值模拟,重点分析2005年8月6日至7日在浙江登陆后24小时造成的非对称暴雨过程.结果发现,TBB能很好看出降水非对称结构的变化特征;高低空的压能场对强降水落区落区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压能场等值线密集带与未来12小时强降水落区有很好的对应;低层为负压能,高层为正压能的配
本文通过对2015年4月14-15日泉州山区出现的一次罕见晚霜冻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此次晚霜冻过程主要出现在泉州北部和西部山区,出现时间段为13日后半夜-14日清晨和14日后半夜-15日清晨,其中前次霜冻范围较广、强度较强,后次500-800m处的霜冻更为明显.此次晚霜冻的主要影响系统为冷空气降温叠加晴空辐射降温,正值春茶幼芽生长关键敏感期,先后2次出现低温时段(夜晨),白天又经历显著升温,加重
目前,已经有各类的数值预报产品对气温预报提供技术支持,但是由于厦门地理范围小,现有数值产品暂时不能满足更小尺度的预报服务的需求,同时由于公众对于气象服务要求的提升和气象现代化的要求,对于预报的空间精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通过对多个自动站历史数据分析得出的关系对多个站点的高低温进行预报,其结果可以作为预报人员气温预报参考依据之一,从而提升区域预报的气温准确度.同时,通过界面友好的交
雷暴(冰雹)是一种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也会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利用新疆阿克苏及邻近地区12个气象站1980~2013年雷暴(冰雹)资料,以及同期高空资料,统计了各站年均雷暴日数,对发生区域雷暴的环流形势进行分类,确定各天气型的自动识别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建立阿克苏及邻近地区区域雷暴概率回归预报模型,并对2013年进行试预报.结果表明:(1)区域雷暴的影响系统主
为揭示庆阳市大雾发生发展机理及成因,以便进一步提高大雾预报准确率,利用庆阳市2007-2013年7年间发生大雾的地面及高低空资料,对其天气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庆阳市雾大多是回流雾,且最多发生在东南部的宁县,最适宜大雾发生的季节是夏秋季,主要集中在7-11月;庆阳市大雾的发生具有连续性、持续性及多局地性、少区域性的特点;春夏季与秋冬季发生的大雾在生消的时间上有明显的不同;湿度条件是
利用常规观测、MICAPS、NCEP再分析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4年3月29~31日肇庆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单站气象要素演变特征、环境条件及能量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强天气发生在200hPa高空急流轴南侧辐散分流区、500hPa高空槽前强西南气流、850hPa低空急流和地面显著流线汇合的重叠区域.肇庆上空100hPa以下高度为一致的上升运动,最大ω值为-0.45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