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状体玻璃体切割联合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合术治疗晶状体脱位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眼底病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眼底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晶状体、玻璃体切割,联合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合术治疗对晶状体半脱位、全脱位于玻璃体腔内的疗效观察.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7年11月至2012年9月在本院住院的晶状体半脱位、全脱位于玻璃体腔内行晶状体切除、玻璃体部分切除联合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合术28只眼,其中男性25只眼,女性3只眼.患者中5名无明显诱因,其余23例均有明确的外伤史.手术方法:睫状体平坦部置三通道、常规玻璃体切割手术.
其他文献
患者男,26岁.因左眼视力下降2个月余2012年6月就诊我院.入院检查,视力:左眼0.04,眼底检查:左眼先天性视盘小凹,伴有累计黄斑区的后极部视网膜脱离,周边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眼内注气术(C3F8: 0.06 ml),手术中未见明显的裂孔,曲安奈德标记玻璃体,发现有部分曲安奈德粉末进入视网膜下腔.手术后3d出院,出院时视力:左眼数指/20 cm,TAOD2
会议
目的 报道一例双眼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伴-眼视盘表面出血病例.方法 通过病史、临床表现、B型超声、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自发荧光、视野、电生理检查获取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的疾病诊断资料及鉴别诊断.
会议
目的 报道一例孤立性视盘旁脉络膜血管瘤伴视网膜劈裂症.方法 通过病史、临床表现、检眼镜、眼超声、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获取诊断资料进行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会议
例1 患者男,67岁.因颈间盘突出,于我院骨科行后路间盘摘除术,手术时间3h,手术中失血约为1000 ml,手术中血压平稳在正常范围.手术后全身麻醉清醒后,自觉左眼视物不清,2h后由眼科医生会诊,见左眼上睑下垂,上睑遮盖角膜8 mm,眼位外展,向上向下向内侧运动受限,眼球突出度正常,左眼瞳孔直径6 mm,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灵敏.
会议
患儿女,12岁.2011年3月因双眼视力下降,视远模糊到我院就诊,足月顺产,生长发育史,家族史无特殊,眼科检查:双眼矫正视力,右眼1.0(-3.25 DS),左眼1.0(-3.00 DS),双眼眼前节无异常,玻璃体透明,右眼视盘颞侧可见凹陷,大小约1/4 PD,黄斑区视网膜脱离,脱离区域同视盘颞侧相连,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脱离的神经上皮本身的厚度,反射信号无明
会议
目的 探讨PARP-1和NF-κB在高糖情况下的相互作用及在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内的表达定位及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高糖培养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VECs),应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共沉淀法检测PARP-1和NF-κB的相互作用.构建PARP-EGFP及Flag-NF-κB质粒,并转染高糖培养的HRVECs,激光共聚焦法检测PARP-1和NF-κB在细胞内的定位及其相互作用.
会议
目的 研究叶黄素在循环脂质引起的损伤中,保护大鼠视网膜-Bruch-脉络膜复合体,预防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样变中的作用.方法 12只雄性健康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对照组,第二组连续七天尾静脉注射LDL 4 mg/kg,第三组连续7d尾静脉注射LDL 4 mg/kg+腹腔内注射叶黄素0.2 mg/kg.
会议
目的 研究局部补体因子H(CFH)在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NV)中的调控作用,以期寻求新的靶点治疗新生血管性老年黄斑变性.方法 激光诱导BN(Brown Norway)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iso-lectinB4荧光染色明确CNV形成.
会议
目的 建立大鼠糖尿病以及血糖波动模型,观察早期大鼠视网膜细胞DNA损伤及细胞凋亡的情况,为在体研究血糖波动的损伤机制提供相关的动物模型,从而进一步探讨血糖波动所起的作用,以及血糖波动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之间的关系.
会议
目的 建立大鼠复发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rEAU)动物模型,动态观察临床和病理特点,并分析其眼部IL-17的表达.方法 选用6~8周雌性Lewis大鼠,采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177-1191多肽片段(IRBP1177-1191即R16)皮下免疫,10d后分离淋巴结及脾脏T细胞,体外R16刺激下培养2d,通过尾静脉注入Lewis大鼠体内,建立rEAU模型.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