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硅光伏组件实测I-V特性与温度和辐照度修正

来源 :第八届全国光伏会议暨中日光伏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hong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提出了依据GB/T6495.4-1996《晶体硅光伏器件的I-V 实测特性的温度和辐照度修正方法》的各个修正参数的一种确定方法。给出了使用TFC40/450光伏方阵/组件测试仪对经检测组件的现场测试换算结果及检测结果,以及组件的串并联组合测试换算结果。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化学水浴法,在含有ZnSO4、SC(NH2)2、NH4OH 的水溶液中沉积ZnS(O,OH)薄膜。通过调整溶液中三种组成的比例,发现每种组份对薄膜的沉积速率都有影响,ZnSO4 浓度越高,沉积速率越大;SC(NH2)2 浓度增大,薄膜达到一定厚度不再沉积。XRF 和XRD 测试表明ZnS(O,OH)薄膜中含ZnS 与Zn(OH)2。而Zn(OH)2呈非晶态,热处理脱水后为ZnO 结晶,Zn
本文简述了一种新型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太阳能光伏电池导电无铅涂锡合金铜带的研发及生产。产品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了涂层为无铅涂锡合金配方、基体为铜和新工艺及其专利设备生产出具有龟纹从而无需焊膏焊接的涂锡铜带,提高了产品抗腐蚀、焊接性、导电性、使用寿命等性能,降低了污染毒害问题。
在国家和云南省多年的支持及光伏科技人员的努力下,云南具备了较好的光伏科研、产业和人才基础,太阳能资源较丰富,本省和西藏以及邻国光伏市场潜力大、区位优势好,也具备扩大光伏产业链的条件。有条件快速发展光伏产业,为西部开发和边疆地区全面实现小康作贡献。
一个多晶硅锭的生产周期大约需要60 小时,包括加热、熔化、生长、退火、冷却5 个步骤。多晶硅锭具有厘米级大晶粒、柱状晶粒结构、电阻率均匀性好、杂质含量低等特点。经多线切割机切成厚度为0.325mm 的多晶硅片,大规模生产多晶硅太阳电池,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14.7%。
本文运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发的AMPS 软件,模拟了采用不同晶化度的nc-Si作P-I-N结构太阳电池的I层的性能;研究了不同I层厚度的情况下电池的Jsc, Voc, FF, Eff的变化。模拟结果说明,晶化度为42.78%的纳米硅作I层,得到了23.986﹪的转换效率;当I 层厚度在500nm 的时,太阳电池光电效率Eff有最大值。
制备性能良好的CuInSe2(简称CIS)薄膜材料对于CIS 太阳电池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情况下,CIS 吸收层可用多源共蒸发法、溅射后硒化法以及电沉积等方法制备,为了更好的控制薄膜的生长,相变过程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一个由溅射后硒化制备的Cu/In/Se 多层膜系统,应用XRD,探测在不同的温度下,薄膜中物相的构成情况,依此研究薄膜在升温过程中的相变规律,找到CuInSe2d 的相变连接线
p-i-n型非晶硅基太阳电池的界面因素及S-W效应问题,一直困扰着光伏科学界;为提高该类太阳电池转换效率和降低光致衰减,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因此成为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热点。为此整个光伏界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本文将从能带结构工程角度,利用纳米非晶硅的带隙与材料成分和结构的关系,本文首次设计出了p-i-n各层,并使其p、i、n各层按顺序能带渐变,不仅避免了为降低界面效应而引入的缓变层(buffer laye
本文采用射频磁控溅射制备ITO 和ZnO:Al 透明导电膜,并成功地将ITO/Ag 和ZnO/Al/SS 复合背反射电极应用于pin 和nip 结构的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短路电流得以显著提高,个别电池的短路电流增幅高达30%。分析认为,背电极的Lambertian 织构是复合背反射电极陷光效果的关键。而背窗口层的作用主要是阻挡金属Ag或Al与非晶硅n层间的互扩散。
本文采用PC1D太阳电池软件模拟的方法,对以颗粒硅带为衬底的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作了模拟分析,给出1cm2 面积的电池的性能模拟结果,并进行了实验检验,分析了颗粒硅带衬底的作用。
本文根据香港和广东沿海地区的历史气象数据分析验证了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具有非常好的互补性,并进行了独立型风光互补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和实验验证,对沿海海岛和边远山区的电力普及和通信工程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对于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应用,本文建立了相应的系统优化模型,通过输入当地气象数据,根据不同的负载要求和可靠度要求,可以找出最优化系统组合,即风力发电机装机功率,光伏系统装机功率和蓄电池容量的最优化选型。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