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地区中新世构造应力场模拟及其油气意义

来源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s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渤海湾盆地辽东湾地区的中新世以来的应力场特征。模拟使用的是PeterBird及其团队编写的一套模拟全球或区域新构造变形应力场的程序组Shells。模型的构建基于两个不同时期的断裂系统、地形地貌、热流值,在假定岩石介质的不可压缩性及垂向热导率不变的前提下,遵循流变学规律,计算出壳体或板块运动速度,断层滑移速率,仲展或挤压率,并探讨构造应力场对油气运移的影响。据此,可以得出以下认识:1、通过改变模型的边界条件发现,在右旋剪切力的作用下模型平面最大应力方向与该地区断裂展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模拟结果显示的主控断层活动量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3、模拟显示的压型应力的低值区可以指示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应力圈闭带;4、该地区内构造样式及其构造应力场方向自西向东存在一定差异性,这与郑庐断裂空间形态的变化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以高频GNSS中的频率混叠现象为主要研究内容,系统分析了高频GNSS中频率混叠现象的特征、形成机理、发生条件,为目前高频GNSS监测网络提供采样频率设计的相关参考。本文首先以振动台模拟实验为主要方法,将以下两种信号源控制为输入地震动:将已知且信号频率固定的正弦波作为振动台输入;将已知的地震记录作为振动台输入。对高频GNSS设置多个采样频率并行对复现的地震动进行监测,俘获频率混叠现象,并对其
为了探讨龙门山构造带震间应变的累积机制,本研究在综合大量前人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垂直龙门山走向的二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来模拟衡定区域加载和地震断层周期性破裂(地震)作用龙门山活动断裂应力累积的时序效应。该模型中,构造区域加载用远场GPS速度近似;断裂的周期性滑动(地震)用分裂节点(split-node technique)技术描述,并假定该地区特征大地震的复发旋回(earthquake cycle
本文利用2012年南海东北部海陆地震联测期间两台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graphs,OBS)所记录到的南澳外海域发生的ML2.8级地震为例,对比分析OBS数据加入前后对地震定位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OBS台站数据提高了对ML2.8级地震的定位精度,根据Bonda r地震定位精度判据,台网的分布几何形状对定位的精度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选取其中一条垂直于残余扩张脊的G8G0测线为研究对象。G8G0测线包含9个OBS台站,448炮,测线总长110km。利用Rayinvr软件,进行了深部速度结构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速度一密度转换,进行重力正演,获得了测线的密度模型。最终模型表明:垂直残余扩张脊的速度结构和密度结构都具有明显的横向速度从顶部的4.3-4.5km/s增加为底部的7.0-7.4km/s,由于受到海山的影响,
2012年6-7月在该区布设了一条深地震探测剖面,剖面全长330km,共投放OBS12台,成功回收10台。多道数据和OBS数据处理得到了初步的地壳结构模型。从初步得到的二维速度结构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陆壳沉积层较薄约1km,向海方向到台西南盆地沉积层逐渐变厚,最大沉积层厚度达4km左右。陆壳厚20-24km,洋壳厚度12-16km,中间为过渡壳。莫霍面埋深由陆向海逐渐抬升,但在洋陆转换带莫霍面有
2013年4-5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开展了OBS2013-3测线深地震探测工作,旨在获取平行于南海北部陆缘的横向地壳结构,为南海北部深部地壳结构及构造等科学问题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2D地震层析成像初步结果显示,在OBS2013-3测线下方,莫霍面埋深大约在22-28km之间,上地壳厚度在6-12km之间,下地壳稍厚,最厚处可达18km左右,大部分地区为14km左右,与华南陆块相比,它的
本文基于三维层析成像结果,利用活动热液喷口附近20台OBS记录的63,089个P波走时残差数据,通过经验公式对其与θ值(OBS一炮点方位角,定义0°为洋脊段28走向)进行最小二乘曲线拟合,首次获得了超慢速扩张SWIR的P波走时各向异性,并与其他扩张速率条件下的各向异性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扩张速率的各向异性大小相当,且其形成机制一致,均与一系列定向排列的垂向裂隙有关;然而,本文各向异性
通过Chirp浅剖数据反演,得到了研究区的浅剖测线的海底反射系数剖面(强反射段反射系数在0.35-0.80;弱反射段反射系数在0.10-0.35、速度剖面(强反射段的速度在1643-5294m/s,弱反射段的速度在1430-1643m/s)、密度(硬底质密度在1.90-2.64g/cm3;软底质密度在1.27-1.90g/cm3)及其他海底物理和声学特性参数。对比反演结果和实验室样品测量结果,二者
本文介绍的是在垂直于构造方向和平行于构造方向分别采集三维海洋地震资料,然后在偏移前合并处理,得到了高质量的处理结果,改善了地震成像精度.从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来看,多方位资料比单方位资料在信噪比方面有所提高,地震反射信息增多,与多方位采集设计的目的基本相符。多方位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目前在国际上还处于研究摸索阶段,成熟的配套技术还有待完善,虽然成像质量比老资料有很大提高,但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验证。多方位
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对Gofar转换断层沿其走向的精细速度结构进行研究,以期对该转换断层沿走向的地震破裂属性有更清晰的认识。最终反演得到了Gofar转换断层沿走向的Vp,Vs,Vp/Vs结构以及地震位置的分布。总体看来,地震都发生在明显的速度分界面上;相对与周围断层区,前震区域的Vp,Vs及Vp/Vs值相对较高;主震与前震区之间有一个深度方向延仲较深的低Vp低Vs区,波速比也较低,这可能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