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肝脏病变为首发表现的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并文献复习

来源 :第十一届全国儿科感染性疾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ga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告1例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男,2岁11月,发现肝内多发性结节近4月,反复发热伴右上腹部肝区疼痛8天.腹腔肿块及肝脏组织病理检查:镜下淋巴结构紊乱,可见较多淋巴滤泡,淋巴窦明显扩张,大量组织细胞增生,伴有散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肝组织结构清晰,肝细胞未见明显淤胆,管区纤维组织及胆管均明显增生,部分区域增生的纤维组织及胆管包绕肝细胞团形成结节状.肝细胞间、汇管区均可见散在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局灶区域可见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形成的浸润灶.切片未见恶性淋巴瘤证据,特殊染色PAS(-).免疫组化结果:S-100(++)、CD68(++)、Vim(+)、CD1a(+)、CD20(-)、CD43(-)、bcl-2(-)、CD19(-).诊断: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同时对本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猪细小病毒(PPV)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应用于病毒去除工艺验证,评价在血液制品生产过程中辛酸沉淀及纳米膜过滤去除病毒的效果。方法:用上游引物(PI)5-CCA AAA ATG CAA ACC CCA ATA-3,和下游引物(P2)5-TCT GGC GGT GTT GGA GTT AAG-3,在95W3min、95°C10s60 W10s条件下扩增40个循环,建立检测样品中P
目的:建立用发色底物法测定α1-抗胰蛋白酶生物活性,并进行验证。方法:用发色底物法测定α1-抗胰蛋白酶生物活性,以标准管不同胰蛋白酶含量和相对应的A410nm读数绘制标准直线。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相关性、准确性、重复性、特异性验证。结果:建立的方法在胰蛋白酶含量为0.01~0.05m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0.995;该方法测定胰蛋白酶浓度为0.05,0.03,0.01mg/ml时,回收率
目的: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kievirus A16,CA16)与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71,EV71)为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的主要病原。前期的临床研究证实EV71灭活疫苗对CA16没有显著的保护效果。因此,开发有效的抗CA16病毒感染的疫苗和药物对于公共卫生显得十分迫切。方法:本研究从全国各地采集到的34份手足口病
本文介绍了以儿童持续发热6天,入院治疗,经过体重、呼吸、神经系统等一系列检查,给与阿昔洛韦治疗,并加用头抱呱酮舒巴坦纳静点,仍反复中高热一周,又做辅助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情况。
本文介绍了患儿女,6岁,因"反复抽搐5年加重3年"于2011年2月入院,首先分析了以往抽搐病史,然后介绍了一系列身体检查及脑脊液、头颅等辅助检查,给予药物治疗,病情好转,诊断为癫痫并EV71脑炎、 CPTII第4号外显子1408G>T /A1a470Ser突变。
目的:诊断小儿气促2年皮肤瘙痒多处骨关节疼痛、畸形。方法:入院查体,血红蛋白、血沉等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骨肿瘤,遗传代谢性疾病”。结论:身体检查及辅助检查能确诊骨肿瘤,遗传代谢性疾病。
本文介绍了患儿男,9个月,安徽肥西县,9kg.住院时间2012年3月27-4月3日反复发热15d,眼黄、皮肤黄4d入院,经检查诊断为EBV感然,嗜血细胞综合征,鹅口疮,药物治疗后死亡,死亡后诊断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循环、中枢);嗜血细胞综合征3EBV感染,做了血培养、尿培养等一系列辅助检查。
会议
本文首先介绍了流行性脑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所致,其次介绍了特异性荚膜多糖的结构群,分析了不同时限和地区的差异和变迁,然后指出临床上要熟悉的发病机制及治疗,A群多糖疫苗的广泛接种,使流脑的发病率降低。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