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绩效指数的相对绩效评价

来源 :中国会计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jpos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绩效评价是在委托代理框架下基于多代理人情形的一种特殊的激励机制,本文就其不足提出基于综合绩效指数的相对绩效评价这一新视角.我们首先将相对绩效评价的理论体系从参照系、绩效形式以及组成三个角度实务化,并基于因子分析的方式构建了企业经理人的绩效指标体系及相应的综合绩效指数,最后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1999~2004的年报数据对我们的基于综合绩效指数的相对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相对绩效评价在处于同一地区、同一产业、同一规模下的企业间广泛存在,而且相对于本企业的历史绩效,本企业经理人的报酬仍然呈现出一定的比较效应,而通过对绩效报酬与相对绩效评价的结合考虑,证明中国上市公司行业方面不存在严重的运气报酬(pay for luck)。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构筑用以阐释我国审计委员会设立引入之经济动因的特殊代理成本分析框架,并利用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自愿性制度变迁背景下的经验数据,系统地验证了第一大终极控制人特征,即所有权激励、产权性质与控制权行使方式等对审计委员会需求的决定方式与后果.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大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比例与审计委员会的引入概率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但在现金流量权与控制权分离严重的公司中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其现金流量
在其他股票市场上,可供境外投资者交易的非限制性股票普遍溢价于禁止境外投资者交易的限制性股票的情况下,中国股票市场上不限制境外投资者交易的B股却深度折价于A股,这一现象被称之为"中国股票市场之谜".本文的经验研究表明,境内外投资者不同的预期回报率、不同的需求函数、AB股不同的流动性水平,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股票市场上B股相对于A股折价这一现象,相反,我们确立的庄的代理变量,与B股的相对价格,或B股折
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上市公司的主要代理问题是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大股东往往通过各种"利益输送"方式如资金占用等侵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那么大股东的利益输送有什么样的经济后果,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质量有何影响?本文以2000年至2002年深沪两市除金融类企业以外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以大股东的资金占用作为大股东侵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直接衡量指标,以盈余管理程度和会计
本文主要研究金融生态是否会影响企业稳健财务政策选择行为这一问题.通过对1999 -2004年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在良好金融生态地区中的企业更会选择稳健型财务政策,而且金融生态对企业稳健型财务政策选择行为的影响在逐年加强.我们进而发现,地方政府控制的企业,实行稳健型财务政策选择行为更多的会集中在金融生态较好的地区;而中央政府控制的企业,在不同金融生态中,其稳健型财务政策选择行为没有
本文以2002 年至2003 年A 股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数据为样本,选取了863 家样本公司,对我国上市公司中是否存在以行业(或市场)平均业绩水平为参照标准制定经理人薪酬、以及薪酬制定是按经理人总体还是按经理人个体为对象的经验命题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制定经理人薪酬计划时参照了市场平均业绩水平,部分地过滤掉了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对经理人报酬的影响.同时研究所得证据也支持我国上市公司对经理
本文旨在研究签字会计师任期与审计质量的关系。以签字会计师5年期强制轮换规定出台之前的1998-2002年的302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使用调整后的截面Jones模型所估计的公司操纵性应计数绝对值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在控制相关变量的影响后,研究发现:(1)随着签字会计师任期的延长,审计质量并没有明显的降低,并且,在短任期里(≤5年),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明显大于长任期(>5年);(2)在负向盈
转轨经济和新兴市场的双重特点。决定了我国企业并购中的政府控制特色.政府控制对企业并购前后投资行为的影响各异。本文以2001-2003年的440起并购事件为样本,从是否属于政府控制、行政级别、层级结构和是否属于企业集团成员等角度,分析了我国政府控制差异对公司并购前后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1)公司收购后存在比较明显的过度投资问题,这主要是由非政府控制企业收购前后的过度投资所引起,表明金融资源分配过程
本文分析了我国家族金字塔式控股结构下的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并从家族控股和超额控制方面进行了实证和解释.研究结果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大股东利益侵占呈倒U型关系;第二至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大股东利益侵占呈U型关系;大股东利益侵占与家族控股股东控制权正相关,与现金流量权负相关;大股东利益侵占与家族控股股东超额控制权呈正相关关系。这为我国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动机和家族企业治理研究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作用。
本文以2002-2004年我国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构建简单的理论模型对终极控制人为了获取私人利益而倾向于抑制对外披露私有信息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度越大、终极控制权比例越高,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越低;而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越大,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越高;董事会规模会对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
本文以国美收购永乐事件为案例,首先分析了两公司合并的动因,主要是为了形成资源的联合以期获得市场中的竞争优势,随后运用事件研究法,采用风险调整后的非正常报酬率作为变量指标观察两公司合并后累计超额报酬和股东财富的变动情况,发现合并事件并没有给两公司的股东带来财富的提升.最后本文对这一结果给出了一些评论并总结了研究存在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