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一次伴随飓风强对流天气的特点及成因

来源 :201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dzi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对黄土高原强对流风暴的预报和预警能力,利用NCEP资料、MICAPS系统提供的资料、多普勒气象雷达资料等,对2013年8月4日黄土高原发生的一次强对流风暴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黄土高原强对流风暴是由一超级单体活动造成的;大于20m·s-1东北风低空急流的生成,是强风暴在榆林城区生成和发展的触发机制之一;地面能量比大于90℃·hPa-1的高能中心的形成、配合北方有罕见的能量比等值线密集区的生成、对强风暴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对流层低层偏南低空急流的生成、高低空垂直风速切变迅速增大至7m·s-1以上,北方邻近地区边界层已出现大于27m·s-1的强辐散,是临近预报中预报强风暴可利用的重要信息;强风暴发生前,在550hPa以下的对流层中低层,主要是水平平流项的作用产生涡度收支正值;在550hPa以上的对流层中高层,也主要是水平平流项的作用产生涡度收支负值.
其他文献
岩质滑坡区别于其他斜坡变形的明显特征是它有一个或多个相对明确的滑动面(带),滑体依附此滑动带运动.室内模拟试验是研究滑动带变形前后物理力学性状特征的重要方法.通过室内物理模型试验,配制与实际情况相似的岩质滑坡滑动带试样,借助大型多功能材料试验机,进行剪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含砂量的滑动带剪力-剪位移曲线分为有明显峰值和无明显峰值两类;含砂量不同,砂颗粒单元平均粒径的变化对滑动带力学特性的影响不
海管膨胀弯是海底管道平管与立管相连的纽带,其安装可靠性直接影响平台外输的安全性;因此,降低安装时变形量和保证吊装时强度是施工设计的主要目的.以BZ29-4WHPC平台混输管线膨胀弯吊装计算为例,介绍SACS与DNV规范相结合的膨胀弯吊装计算方法,并总结出吊装位置选取的规律,不仅保证了吊装安全性、提高了施工效率,更为今后类似项目提供了经验借鉴.
研发7000t级公务船可以填补中国公务船在此吨位上的空白,增强远海执法能力.基于先进的CFD技术,针对已有模型试验结果的原型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原型,通过对横剖面面积纵向分布,通过对舵、呆木、支架、尾鳍、尾封板和球首进行优化;获得优化线型.CFD结果显示:在设计吃水、设计航速工况下,原型方案的CFD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良好;优化线型的阻力性能较原型降低显著,最大达到25.4%.
随着船舶工业的发展,海洋石油水下多功能工程船对焊缝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中,荧屏上常会出现一些影响缺陷判别的干扰回波(如焊角回波、斜探头扩散角回波等),但只要仔细观察焊缝结构形式、焊接工艺、表面状况,认真分析反射条件,这些伪缺陷波是可以辨认的.
以锈蚀程度为35~55%锈蚀镀锌钢片为基体,在表面制备含有不同比例磺基水杨酸(sulfosalicyl acid)的环氧涂层试样.利用附着力测试仪,测试了涂层试样的附着力.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涂层试样在3.5%的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并探讨了磺基水杨酸对涂层试样耐蚀性的影响机理.从结果可见:随着磺基水杨酸含量的增加,涂层试样的附着力是先增大后减小,涂有3%磺基水杨酸涂层试样的附着力最
台风应急机橇是将柴油发电机组和辅助设备集成在一个集装箱内,在台风工况下为无人值守的平台提供电源,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整橇的通风系统设计尤为重要.论文结合海洋平台工程经验,对台风应急机橇特点、柴油发电机组冷却方式、橇内通风计算分析、百叶窗、通风系统控制分别进行了介绍.
利用2004-2010年西北区主要强对流天气过程高空、地面实况资料,以及近15a西北区强对流研究主要成果,基于强对流天气发生潜势条件的相对重要性,从高低空冷暖平流强弱、大气斜压性强弱等条件出发,将西北区强对流天气基本形势配置分为高空冷平流强迫、低层暖平流强迫、斜压锋生和准正压等4类.分析4类配置在天气尺度环境场的显著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总结各类之间的主要差
利用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地面实况资料、TBB资料以及雷达资料对2011年7月6-7日重庆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中切变线附近发展起来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是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且动力、热力、水汽条件以及能量等方面分析都表明重庆东北部已经具备暴雨发生的有利条件;通过雷达各产品的分析可知,两个阶段的降水中尺度特征不同:第一阶段降水,径向速度图上出现逆风区,对应逆风区的回波较强,雨强
本文利用2005-2010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43例短时强降雨从时空分布特征、影响系统、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以及中尺度天气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20日-8月14日,呈中部多、东西部少,相对平坦的区域多、山区少,盆地多于山区的特点.500hPa影响系统主要有四类,即西风槽居首,切变和Ω型高压两侧槽或切变次之,第三是冷涡.不同系统的形势配置和物理条件有一定差异,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针对2013年6月底湖南一次大暴雨过程,重点分析了梅雨锋天气尺度影响系统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过程特征.结果表明:(1)高纬稳定的阻塞形势、中低层低涡切变线、西南急流建立及地面静止锋形成,是大暴雨产生的主要背景和影响系统;(2)大暴雨过程存在明显的锋面结构特征,高位涡东传伴随降水的加强和移动;(3)在大暴雨期间多普勒雷达捕捉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