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理论角度下的点球方向决策研究

来源 :中国心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ng_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关注于足球运动中的点球情境下,不同层级的心理理论对于守门员和射门队员点球方向决策的影响,并探索这样的影响产生的原因。采用量化研究与部分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旨在通过三个系列实验初步探索心理理论对于点球方向决策影响的一般规律。主要考察的因变量有与自身偏好方向的一致性,反映的是点球过程中人们如何调节自己的偏好方向,而与射门球员偏好方向的一致性则反映了点球过程中人们如何调节对于对手点球方向的预期。
其他文献
欺负是儿童间尤其是中小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力量相对弱小的另一方实施的攻击。大量相关研究发现,中小学生间的欺负行为对行为双方,尤其是受欺负者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有着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和危害,经常受欺负将导致多种内外化问题。
顿悟不仅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是人类创造发明的一种重要途径.9-10岁是个体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对这一阶段儿童顿悟问题神经机制的探索,有利于丰富和促进深化对创造力发展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创业意向是创业者在开始创业前及创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主观态度,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创业条件以及其它的创业特质。计划行为理论和创业事件模型表明,创业意向既受到人格、自我效能个体内在因素的预测,也受到文化、教育和家庭等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
双重认知控制理论认为,认知控制由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这两种相互分离的控制方式协同实现。个体能灵活地在两种认知控制间进行权衡,调节其权重(偏向主动性控制或偏向反应性控制),以形成对任务操作最有利的认知控制模式。
在经典的背景线索效应范式中,在不同实验组块之间,有的场景布局是重复的,有的场景布局是变化的。随着实验的进行,被试对重复场景搜索目标的反应速度快于新异场景(背景线索效应,Chun & Jiang,1998)。
为揭示工作记忆各成分对不同年龄个体算术策略运用表现的预测效应,本研究选用工作记忆成套测验及算术估算测验对154名四、六年级儿童及成人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1)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工作记忆表现存在显著差异;(2)年龄对策略运用不同方面的影响显示出了不同趋势,具体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策略选择表现有明显提高,而策略执行方面的这种提高却并不明显;(3)对于不同年龄组被试,工作记忆及策略选择得分与根
研究发现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的形成与叙事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以往的研究主要根据Marcia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从静态角度研究自我同一性.McAdams(1996)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叙事研究视角——叙事同一性.
权力感在群体研究领域中普遍存在,并且是影响社会关系的重要力量。关于权力感的研究进行了几十年,但是关于如何整合权力感的多样的效应这一问题仍然还没有清晰且一致的答案。本研究用调节定向理论来对权力的效应进行整合,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察权力感对调节定向的影响。
儿童对世界及自身的认识主要通过成人的言语指导。评价反馈是影响个体学习的十大因素之一。表扬是评价者基于自己有效的评价标准对他人的作品、表现及特质等方面进行的积极评价。已有研究通常根据表扬的归因类型,将其分为能力表扬与努力表扬。
SNARC效应是指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Spatial 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d codes)效应,这是表现数字大小与单侧反应执行之间的空间关系的一种现象,即数值较小的数字与左半边空间相联系,数值较大的数字与右半边空间相联系,左手对于数值较小的数字反应更快,右手对于数值较大的数字反应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