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田野调查的中国户外标语口号研究

来源 :教育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kie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生活田野调查是中国语言学研究不可缺少而又重视不够的一个方面,中国户外标语口号的社会语言学田野调查更是相当重要而历来很少注意的工作。户外标语口号对于当代中国语言生活的影响,在世界语言生活史上也是罕见的,但由于受到媒介的限制,与报刊书籍语言相比,户外标语口号语料的大规模收集相当困难,而如果不及时加以收集的话,又非常易于湮灭。因此,对于我国语言生活中的户外标语口号,应该立刻抢救性地予以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是在中外语言文化接触影响的历史背景下,以汉外外来词比较研究为基点,对汉语外采词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外来词”概念的局限性,“意译词”的归属,回借“日语汉字词”的属性和汉外外来词数量相差悬殊及其归因不当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用汉语“译借词”的概念统括汉语中源自外族语言和文化的全部译词和借用词,并对汉语“译借词”的术语系统进行更为科学的层级划分和规范命名。
香港书面汉语中有不少词语同标准汉语的同形词语有意义上的差别。这种差异来自粤方言的影响,香港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古代及近代汉语因素的影响。本文运用香港报纸的实例,分析书面汉语中的同形异义词语,并探讨各种因素在变异中的作用。
本文对“象”与“像”这两个字在各字(词)典中义项的分合及这两个字作为语素在构词时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了对这两个字进行分工的三个方案,认为应该恢复1978年版《现代汉语词典》的做法,这样,“象/像”才能分工明确,便于掌握、使用。
作为民国时期语言文字主管部门的最主要负责人,吴稚晖制定和推行注音字母的指导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注音字母制定这一语言规划的进程,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吴稚晖对国音的认识直接影响了注音字母这一拼音方案标准音的确定,使得注音字母的标准音成了大众难以学会的人造音;吴稚晖虽然主张注音字母的形体应采用拉丁字母,但是对读音统一会最终采用独体古汉字的作法是认可的;在音节形式方面,吴稚晖反对三拼制,主张双拼制,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对汉语的国际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依据。本文介绍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规定,提出为了贯彻和执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教学中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禁止教授方言和不规范汉字。强调汉语拼音在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扩大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桥梁作用,是外国人学习汉
本文以新世纪推广普通话“城市战略”的实施为背景,以国家推普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标准和当前我国城市推普的实践活动为基本理据,针对当前城市推普工作主体认识水平和实施操作中客观存在的某些误区,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对事关城市战略走向与成败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探讨。要推进城市战略顺利实施、如期完成,必须确立以“服务”为宗旨的价值观、以“人本”为核心的规范观、以“长效”为标准的评价观,以“创新”为动力的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自元代开始至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汉民族共同语推广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元代已经有了推行“天下通语”的记录;明代开始正式以国家名义规定语音规范并拿出具体依据推广“官话”;清代推广过程中采取了制定语音标准、创办正音书院、培训举人秀才、编撰培训教材等相关措施;“国语运动”期间,现在比较有效的主要方法,当时几乎都曾提出过,而“发挥行政作用”,“发挥语言学家的作用”,是我们当前推普尤其应借鉴和
“视觉误读”是指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不是由于发音错误或发音缺陷而产生的误读,而是由于被测试者在阅读试题过程中,发生的文字识别的错误。文章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这一类现象进行考察,划分视觉误读的几种类别;分析其产生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此类现象和普通话水平测试试题及应考状态的一些相关问题。
作为人类认知在人类语言中的表现,隐喻影响词义引申的方向和方式,使词义引申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性,从而给第二语言学习者理解汉语双音词带来困难。因此,汉语第二语言双音词的教学要关注隐喻影响下的词义引申、引申系统、双音词两个语素结合的理据及其文化内涵,并且利用隐喻现象的普遍性进行教学。常用双音词可以根据词语隐喻的程度分为三类进入教学设计:基本隐喻、一般隐喻、文化隐喻。
方言史,这里首先是指现代层面上的各大区方言及其代表点的源流史。本文是在研究晋语史的范围内讲述相关的社会话言学问题。1、方言史研究的价值:汉语的方言史就存在于,也只能是存在于共时记录中。换言之,方言的不同历史层面中的“原形物”多沉淀在共时记录中。尤其考虑到方音的存活率。历史各层面留给我们的实录性语音材料实在有限,更多是要从所谓“活化石”中修复使成“原形物”。变异存在于方言的各历史层面中(比如晋语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