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气候干燥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k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锡林郭勒盟15 个气象站点1981~2007 年的月平均气温、月累积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在Arcgis 软件的支持下,得到De Martonne 干燥度的空间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27 年平均干燥程度自东向西递增;1981~2007 年,锡林郭勒盟整体上表现出干燥度数值下降、干旱程度上升的趋势;从干燥度的年代,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是锡林郭勒盟气候相对湿润时期,21 世纪初期,锡林郭勒盟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呈现干燥度指数减小、干燥程度加大的趋势,干性干旱区在空间分布上占据了主导地位,结果也打乱了原有的气候带状交替格局。21 世纪初与80 年代相比,各干燥度等值线的位置均发生了明显的东移现象。
其他文献
对多模式超级集合降水预报进行集成,可以抑制单个模式的随机误差并明显改进预报结果,从而给泥石流灾害预报提供更好的格点降水场数据。本文基于TIGGE 资料,对中国(CMA)、欧洲中心(EC)、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日本(JMA)的数值预报结果进行降水集成分析。采用算术平均法、TS 方法和BS 评分集成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TS 评分的多模式降水集成法方法的预报效果最佳,基于 BS
利用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93 个气象台站近50 年(1958~2007)的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暴雪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暴雪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其中春季(3~4 月)和秋季(10~ 11 月)为暴雪主要发生期;东北暴雪在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暴雪主要集中出现在东南部的长白山区和西北部的大兴安岭山区;近50 年来,东北地区全年暴雪量呈现出一定的
本文利用1°×1°的NCEP(National Centers of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和常规站点观测资料对2004 年12 月28 日~31 日的一次强寒潮、冷涌过程作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本次强寒潮事件在我国南海引发了强烈的冷涌,该支冷涌一直向南越过赤道影响南半球。大尺度环境场有利于本次寒潮、冷涌事件的爆发,本次寒潮属于“横槽转竖型”,其中20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加密观测资料,对2011 年2 月9~10 日北京初雪和华北、黄淮旱区的降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此次降雪过程是受高空短波槽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所致。由于天气系统弱、时间和空间尺度小,模式在中期时段的预报能力有限,在短期时段的预报也非常不稳定。预报员通过综合分析,对模式产品进行主观订正,取得了较好的短期预报效果。但是,由于高空槽浅平、 700hPa
采用了江苏省1961 至2007 年最低、最高温度资料,分别对其进行了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 Man-kandal 突变分析,同时采用EOF 分析法分析了最高、最低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前三个特征向量的特点。研究表明,江苏省年平均最低、最高温度都一致呈上升趋势,而且冬季温度上升是导致温度总体上升的主要因素。江苏省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在年代际尺度和年际尺度上都存在显著的周期振荡。同时年平均最低气
利用石城县气象站1958 年10 月—2010 年12 月的气温观测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Cramer 法、功率谱分析及距平标准差对比分析等方法对石城近52 年来的气温变化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分析表明:石城近52 年来气温呈增暖趋势,年平均气温的增速率为0.088 ℃/10a ,四季中以冬季增温最显著,其平均气温增温率为0.2154 ℃/10a 。年平均气温在 1985 年发生由冷转暖的
本文采用辽河流域5 个气象观测站点近49 年(1961 -2009 年)来逐日降水和气温的观测资料,运用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Kendall 法)和线性趋势法,对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运用 2006-2010 年夏季共162 次降水的铁岭气象站日降水量与铁岭水文站径流量资料,分析了日降水量与径流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辽河流域年降水量近49 年减少趋势明显,降水偏少年份明显
利用辽宁省51 站近45a 降水量资料,采用Z 指数和区域旱涝HL 指数分析了辽宁省近45a 旱涝变化。结果表明:近45a 辽西、辽北以及辽东南地区单站旱涝发生频率都明显高于辽中、辽东地区;区域性洪涝指数逐渐减小,区域性干旱指数逐步增大。对辽宁51 站Z 指数进行了EOF 和REOF 分析,可知辽宁旱涝的空间分布特征除受大尺度的天气系统所带来的辽宁降水量变化影响外,同时还受地理位置、海陆分布等多种
自然物候期是气候变化最直观的植物信号记录,自然物候变化是气候与自然环境变化的综合指标。通过对物候资料和现象的分析研究,掌握植物物候的变化规律,不仅能清楚地了解气候的变化情况及其对植物物候的影响,而且对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寻找缓解气候变化的措施以及保护生态环境,预测、鉴定气候变化趋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1983-2009 年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区典型植物生长期
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近50 年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由于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 气候增暖之间关系更加直接,又同经济发展密切关联,为了研究能源消费与气温变化之间长期定量关系, 本文以能源消费结构在国内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山西为例,采用1978~2008 年山西省能源消费数据及同 期气温资料,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对能源消费与气温变化的相关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 了分析和检验,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