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版本述要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l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存《灵枢经》最早版本为元代古林书堂本,它是明代《灵枢经》所有版本的母本.明代《灵枢经》版本是清代《灵枢经》再刻本之底本.考证《灵枢经》版本当从元明《灵枢经》版本说起.《灵枢经》北宋校正医书局列入校定计划未果.《素问·调经论第六十二》"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新校正》云: "《灵枢》今不全".通过介绍高丽国进呈书目中的中医书目,介绍了史崧本《灵枢经》翻刻与演变,笔者正在做《灵枢经古音研究》,首选底本是明无名氏刊刻的《新刊黄帝内经灵枢》,虽有一些讹字,但较赵府居敬堂本讹字要少。赵府本有妄增字句处,如赵府本史崧序首有“黄帝素问灵枢序”七字,文不对题,无名氏本无此七字。刘衡如校勘本是近50年来《灵枢》校勘最佳本,该书依韵校勘作出许多贡献。在以无名氏本为底本、刘衡如本为参照本的同时,还要以元代吉林书堂本《灵枢》作为主校本。古林书堂本是现存《灵枢》最古本,保存宋版体貌较多。由于品相不好,行距字距过密,亦有讹字,适合作主校本。
其他文献
中医理论与古代兵家思想的结合密不可分,自古以来,兵家思想就被运用于我国传统的医疗实践中.笔者通过研究被誉为“群方之冠”之桂枝汤的配伍应用并结合《伤寒论》中桂枝汤的原文,窥探仲景在疾病治疗中的用兵之道。用药味少量精体现兵家思想,扶正祛邪并举体现兵家思想,治疗自汗体现“断敌要道,守我岩疆”,兵家和医家虽然目的不同,但却都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因此了解兵家思想对深刻体会仲景用药处方,指导治疗方面有很大
笔者在采访杨建春先生中医世家第五代传人杨德祥先生时,有幸翻阅了该书原件,并得到了方书中部分影印件,现就其资料分析该书方剂来源与临床应用概况。通过对《百证千方集锦》的初步考证,结合目前正在全国开展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课题,笔者认为,在民间,还存留着很多中医世家保存的手抄稿件,这些抄本,没有经过刻板,不流传与世,很多都是孤本或者残本,弥足珍贵,可说是其作者一生临证经验的总结,从学术价值来讲,虽
发源于安徽皖南古徽州的新安医学,肇自宋元,盛于明清,流传至今800多年,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安医学文献以其历史文物性、艺术代表性、学术资料性和现实实用性,是新安医学研究得以确立的基础,通过对新安医学文献整理概况的介绍,指出归户性是新安医学文献的固有属性之一,并总结了民间藏新安医学归户文献的研究范畴,方法,目标以及研究意义,指出
在中医学光辉灿烂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价值非凡、闪烁着古人智慧光芒的医药学著作.但人为的毁坏,自然的损伤,造成许多古籍文献的佚逸,或残缺不全,或荡然无存.为此,中医古籍辑佚工作也就应运而生.辑佚工作,作为中医文献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和深入.通过对中医古籍辑佚工作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认为辑佚工作最为基础的工作是搜集到有用的材料,中医古籍辑佚工作可以凭藉的资料
中医古籍整理包括经古籍丛书编纂、典医籍的分类整理、临床文献整理研究、专题文献整理研究、地方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民族民间医药文献整理、非医学古籍中的医药文献资料的辑录整理、学术史研究等,提出中医古籍的整理要懂目录学,通读原著,同时需要数字化、电子化,中医古籍整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要围绕中医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整理过程中发现古籍亡佚的也很多,要刻不容缓加大中医古籍的写录、保存、传播工作。重视中医医古籍
《针灸甲乙经》全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隋书·经籍志》《旧唐书》《新唐书》谓《黄帝甲乙经》,《通志·艺文志》称《黄帝三部针灸经》,《宋书·艺文志》称《黄帝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现通称《针灸甲乙经》.该书是在皇甫谧研究《内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之后结合自己临床经验编写而成,共12卷,128篇,主要阐述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治疗经验,《针灸甲乙经》从6个方面对针灸禁忌内容加以探析,包括察病
笔者初探马元仪所著《证论精微》,析其要义,冀望对中医理论与临床有所裨益,通过介绍马元仪的医学源启,介绍了《证论精微》的不同版本,重点探究了其诊疗特色,指出《证论精微》1卷33篇,言简意赅,条目清晰,撷各家医论所长,更多独到之见解。马元仪旁征博引,结合50余年临证经验,庞杂者删繁就简,未尽者毛举缕析,不当者直抒胸臆。《证论精微》阐述病因脉证、治法方药,注重病证源候的分析,理法有度,求精启微,对于当今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是由中医文献学、中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医古文整合而成的复合型、交叉型学科,是包含文献学、历史学与哲学、汉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属于中医药学中的基础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整理文献、弘扬学术,紧密联系临床实践,是继承与创新中医药的关键,也是中医药各门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石,本文立足于硕士学位论文这一视角,采用词频分析法、共词聚类分析法对近十年中医医史文献学硕士
我国刻版印刷书籍最早始于八世纪的唐代.在此之前,书籍是手笔抄写的.刻版印刷的发明,使书籍包括医籍的印制、保存、传播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大促进了文化的兴盛、发展.因为医学是实用性的专门学问,相对于大众性的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著作,医书读者少,易亡失,所以刻版印刷对医籍保存的意义尤其重大,是减少亡佚的重要因素.通过介绍未刻抄本医书的存世状况,指出不同的书籍,刻印的次数不同,存亡的结果也有明显的差别。多
“传录”指将文献由一种形式转为另一种形式,也指将文献从一本转为同形式的另一本。传录不产生新的文献,却是已有文献传承的关键,传录链条断裂是文献失传的主要原因。文献传录的主要形式有口传、抄写、印刷、雕刻。口传是医书流传早期形式。纸质文献出现并成为主流后,口传仍是医书流传的补充形式。口传只凭声音,因而会影响理解,或出现误解,并存在遗忘、变异、失传的缺点。印刷术用于印书前,图书须抄写于载体,或竹木,或缣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