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区长6油藏动态裂缝特征与治理对策研究

来源 :第十二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iseka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油藏作为低渗透注水开发油藏,开发初期剖面吸水状况良好,平面水驱相对均匀,油井受效均衡,随着后期注水量的增加,前期闭合的微裂缝开始开启,注水单向突进,油井见水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主向井),主侧向油井压差增大,动态裂缝改变了特低渗透油藏水驱油渗流特征,加剧了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导致剖面动用程度降低,对动态裂缝特征的研究认为通过进行限压注水、化堵调剖、重复压裂、侧向基质驱油等对策可有效对动态裂缝实施控防.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桥式偏心分注井存在调配测试遇阻的问题,为对比注入采出水对同心分注井和油套分注井的套管腐蚀程度,采取油套环空悬挂挂片的方法,测试不同注水方式的腐蚀状况.从试验结果得出油套分注井腐蚀速率远大于同心分注井,油套分注井腐蚀状况严重.通过现场测试分析,油套分注井油套环空溶解氧、S2-含量以及流速均远高于同心分注井,是造成油套分注腐蚀速率高于同心分注井的主要原因,提出下步治理对策.
绥靖油田低渗透油层经过多年注水开发,目前已经进入中高含水阶段,层间层内矛盾突出,开采难度加大,见水油井逐步增多,常规酸化解堵工艺易导致含水升高.因此,如何在有效控制含水的前提下解除地层堵塞,疏通有效渗流孔道,探寻酸化措施技术适应性显得尤为重要.酸化措施不同于重复压裂措施,其本身并不能改变储层天然物性,核心意义在于疏通堵塞孔道,因此酸化选井要选择近井地带油层出现严重堵塞或污染的油井。这些井在生产过程
大路沟四区块储层砂体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目前油田开发进入"双高"阶段,高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明确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意义重大.本文采用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研究思路,在构造特征研究、精细地层对比、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该区块油藏数值模型,并对区块地质储量、压力、含水率及单井生产历史进行了拟合,地质储量相对误差
随着安塞油田化子坪区的持续开发建设以及生产情况的逐年变化,化四转、化五转等早期建成的站场在流程和布局上逐渐不能满足油田生产现状,出现了系统处理能力不足、液量往返输送、系统运行效率低、环保隐患突出等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校核计算,对站点油水处理系统及管线布局实施合理的优化改造,可有效缓解油田集输系统存在的矛盾,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降低风险隐患,为生产平稳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试井资料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层注入采出互动情况及地下流体运动状况,对油藏开发管理与动态调整具有导向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试井模型渗流特征及其表征的油藏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试井渗流特征与油藏动态变化对应关系,发挥其在认识与改善地层渗透特征方面作用.
胡尖山油田A201区主力含油层系是长61层.开发过程,暴露出储层裂缝发育,主向油井沿裂缝暴性水淹,侧向井水驱效果差,井网适应性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前期开展油水井堵水、沿裂缝加强注水等措施,效果较差.为此,2015年在剩余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井网加密实验,提出3种井网加密方式试验.加密后取得初步效果,产量递减减缓,采油速度和采收率提高.3种井网方式中,方式一很难建立有效驱替系统,建议缩小实验;方式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近年来,通过新钻探评井资料,结合对老井资料复查,加强纵向上的突破,不断寻找储量富集区,突显出不少储层连续、舍油性高的优质"甜点".2005年完钻的评价井H148井长91层钻遇油层12.2m、试油日产纯油22.4m3,拉开了胡尖山油田长91层勘探的大幕,先后探明并开发了H120、X22、Y196、A160等长91油藏.2014年通过新钻评价井H386、H385井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常用成熟管道腐蚀检测评价技术,结合生产实际,优选合适的检测工艺,开展采油九厂管道腐蚀检测评价工作.并通过室内、现场两种评价手段,对检测结论全面实施验证,分析检测效果,从而指导管道隐患治理工作.
文章通过对彭阳侏罗系油藏的构造、沉积、储层、渗流、油藏类型及驱动能量等地质特征的分析,结合油藏生产动态,总结出精细注采调控技术、控水稳油技术、低产低效井增产技术、剩余油预测与挖潜技术等高效开发技术,为油藏的高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随着SCADA系统在作业区建设与推广,数据传输链路的稳定性、可靠性成为了系统良好运行、有效支持生产决策的重要条件,本文以RS485通讯协议的前端数据采集设备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现有4种数据链路的原理及规律,在现有设备基础上基于虚拟串口技术设计出一套适应性强、稳定可靠、建设维护难度低、成本低廉的新数据链路,并通过自主改造进行了链路试验测试,数据传输效果良好,在未来的采油作业区数字化系统拓展中,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