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患者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i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对哮喘患者的疗效,并探索不同哮喘人群SLIT的疗效差异.方法 从PubMed、EMBASE和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数据库中检索关于哮喘SLIT的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采用Jadad量表对纳入的临床试验进行质量评估,RevMan 5.1.6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其他文献
目的 建立一个针对呼吸临床硕士的胸部CT阅片训练系统,提供他们一种快速、有效地学习胸部CT阅片的方法.方法 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科2012年6月-2013年3月住院患者的病史资料及CT影片,回顾性分析所获资料,选出入选病例(均确诊).利用visual studio程序编写出一套电子试卷模板,将入选病例改写成考题并导入该模板建立胸部CT阅片训练及测试系统.将18名呼吸临床硕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以
会议
目的 探讨生存素(survivin)基因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c antigen,CEA)的联合检测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胸腔积液患者70例,其中40例良性胸腔积液,30例恶性胸腔积液,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urvivinmRNA表达及测定CEA,
会议
目的 探讨胸腔热灌注的治疗原发性或继发性胸膜恶性肿瘤的护理措施.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胸外科201 1年9月~2012年9月期间61例患者胸腔热灌注治疗的护理经验进行回顾性总结.61例胸腔热灌注患者,男38例,女23例.年龄26~78岁,平均58岁.灌注温度调控在42~43℃.灌注时间持续60~90分钟.所有患者每周接受一次胸腔热灌注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指标包括治疗前后胸闷、
会议
目的 探讨胸腔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胸腔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为中青年.病灶均位于右侧胸腔,靠近或位于纵隔,CT表现为局灶肿块性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3例患者术前均初诊为右肺或纵隔占位,其中2例考虑可疑肺癌.3例患者均行开胸手术治疗,术后组织病理活检证实为Castleman病,其中2例为透明血管型,1例为浆细胞型.电话随访患者
会议
目的 评估ICS/LABA(沙美特罗/氟替卡松一舒利迭)吸入治疗对慢性哮喘合并肺气肿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急性发作频率、肺功能指标的改善及疗效.方法 共入选我院门诊慢性哮喘合并肺气肿患者65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61±15.9岁,给予舒利迭50/250ug2次/日联合吸入6个月,并以本组病例作吸药前后多项指标做自身对照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急性发作频率、肺功能指标等.
会议
目的 了解我国咳嗽变异性哮喘(CVA)诊治情况,为提供CVA防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对近两年国内发表的CVA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和系统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的文献总数有216篇,17篇文章中没有提及入选患者的诊断或入选标准,51篇文章仅笼统地说"所有患者均符合2009版咳嗽诊治指南或2008年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14篇文章列出的具体诊断标准中没有肺功能,134篇文章在CVA的诊断中应用了肺功能检查,
会议
目的 研究体重指数(BMI)与哮喘患儿吸入糖皮质激素(ICS)肺功能改善的关联性.方法 157例哮喘患儿根据BMI分为肥胖组(A组)46例、超重组(B组)50例和体重正常组(C组)61例,规律ICS治疗1年,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
会议
目的 通过对一例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患者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血清学结果等的回顾,提高对本病诊断的认识,并应用糖皮质激素加伏立康唑治疗,观察疗效.方法 报告一例ABPA患者诊断及治疗经过.男性患者,44岁,主因"间断咳嗽、咳痰伴发作性喘憋30余年,加重10余天"入院.入院查体:双侧肩胛下区可闻及少量哮鸣音.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8.87×109/L,NE 50.6%,LY 16.9%
会议
目的 研究氨溴索对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将40只雄性健康的(SD)大鼠分为4组,其中空白对照组10只,哮喘模型组10只,氨溴索处理组10只,地塞米松组10只.观察氨溴索对哮喘大鼠BALF及血液中中性粒细胞PMN)计数的影响.通过对BALF和血清中IL-8及血清和肺组织中NF-κB、MMP-9、MPO表达的研究,探讨氨溴索对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会议
目的 本实验通过研究TNF-α和LPS在体外刺激哮喘患者PBMC细胞24小时后,细胞内IL-33的mRNA及上清中IL-33水平的改变来探讨哮喘可能的发生机制,为哮喘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方法 门诊收集20例哮喘患者外周静脉血约15mL,分离出PBMC,并用在六孔板中培养,本实验分为14个小组,给予不同刺激24小时后,收集细胞和PBMC培养后的上清.再用realtime-PCR和Elisa方法来测定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