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盒古砖存》研究--兼论湖州地区三国两晋砖文的风格与断代

来源 :世界图纹与印记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已知的《逐盒古砖存》共有国图本、泰和本和西泠本三种版本,推测前两者为写工誊抄的清稿或写样待刊稿,后者为吴隐手稿。本文在描述此书概况的基础上,对三个版本进行校对,并结合《千甓亭古砖图释》他校,选择其中的八块砖进行勘误。同时以此书为切入点,分析三国东吴、两晋不同时期砖文的书法特点,并总结其点画、结体和章法的规律,在形制、刀法、字体、文本内容、纹饰图案之外,从书法风格角度为湖州地区的砖文断代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会议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国信司南(北京)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长城漫步”(长城监测巡检系统)基于长城保护工作实际,面向专业管理队伍、长城保护员与社会公众使用
  以金、明两朝长城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女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所筑长城在空间规划及防御体系建造方面的差异性,并探究地理环境、作战方式、军事战争、军旗技术方面的影响因
  俞樾(图1)为晚清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经学家、教育家,手札作品极为丰富,手札书法颇具特色,涵盖了篆、隶、楷、行草诸体,手札形式多样,有仿唐人行卷式、禽笺式和以书、
  在蒙古高原东北部有一条横跨中国、俄罗斯、蒙古三国的界壕遗址,全长约780公里。这道界壕不见于历史文献明确记载,因此在很长时间不为世人所知。自19世纪中叶发现至今,对岭
  长城有2000余年的修建史,作为文物得到认知有百年历史,纳入文物保护体系已有60多年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后,长城保护维修工作逐步开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特点。本文
  浙江杭州人陈鸿寿,为乾嘉金石书画大家,篆刻列“西泠八家”之一。广东中山图书馆藏《陈曼生先生简札》,经与日本富冈铁斋藏“陈司马鸿寿尺牍”真迹对勘,知非陈鸿寿手迹,乃民国
  二十世纪上半叶,传统的金石学余热仍炽,在各类营业书目中,金石器物拓片占有较多的篇幅。今通过营业书目所见史料,对这一时期的全形拓和全形拓复制品进行了梳理,以期为我们了解
  唐宋时期是四川瓷业史上最繁荣的时期,窑址遍布蜀中各地.20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和成果的不断丰富,四川诸多窑口生产的带有款识陶瓷愈来愈为世人所重.与同时期全国各
  近年新出土的长沙东牌楼简牍为东汉末墨迹实物,补东汉后期批量简牍墨迹阙如,东牌楼简墨书写法丰富,包含汉末新体(今楷、行、今草诸体),其中的早期今草墨迹颇值得关注。本文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