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应用罗格列酮对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炎症机制探讨

来源 :201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暨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p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评估早期应用罗格列酮对野百合碱(MCT)诱导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AH)大鼠的保护作用。2.探讨早期应用罗格列酮对MCT诱导PAH大鼠炎症发病机制的影响。方法:1.实验动物分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①对照组②PAH模型组(M组)③罗格列酮高剂量干预PAH组(MRH组)④罗格列酮低剂量干预PAH组(MRL组)2.于第21天行右心导管检查测定肺动脉平均压(mPAP)、右心室收缩压(RVSP)颈内动脉插管测定体循环平均动脉压(MAP):分离心脏,沿室间隔分离右心室,分别称量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3.肺组织切片行HE染色,做血管周围炎症评分。4. ELISA方法测定肺组织匀桨IL-6、TNF-α和MCP-1水平。5.采用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1.罗格列酮早期干预对MCT诱导PAH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注射MCT 2周后开始,M组的部分大鼠开始出现皮毛凌乱无光泽、轻微喘息、活动迟缓表现。2.罗格列酮早期干预对MCT诱导PAH大鼠mPAP, RVSP, MAP及RVHI的作用MCT皮下注射3周后,N组大鼠mPAP, RVSP及RVHI依次为(17.13士3. 30) mmHg,(40.33士5.77) mmHg及0.25士0.02;与N组大鼠比较,M组大鼠mPAP, RVSP及RVHI[ 37.00士4.98 )mmHg, <67.04士4.87 )mmHg,0.40士0.02〕均显著增高,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MRH组大鼠肺微动脉肌化百分比较MRL组大鼠进一步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RH组大鼠α -SMA平均光密度值低于MRL组大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与N组大鼠比较,M组大鼠肺小动脉周围炎症评分(3. 24±0. 41)显著升高,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M组大鼠比较,MRH组大鼠及MRL组大鼠肺小动脉周围炎症评分(1.26士0.22, 1.22士0.36)显著降低(P<0.O1),但仍高于N组大鼠(P<0.O1):不同剂量罗格列酮干预组(MRH组和MRL组)大鼠之间肺小动脉周围炎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罗格列酮早期干预对MCT诱导PAH大鼠肺组织匀浆中IL-6, TNF-α和MCP-1水平的影响N组大鼠肺组织匀浆IL-6,TNF-α及MCP-1水平依次为(64.97士17.65) pg/ml,(56.51士14.92)pg/ml及(65.18士23.37) pg/ml; M组大鼠上述指标(459.40士94.77) pg/ml。结论:1.罗格列酮早期应用可以延缓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大鼠的肺动脉平均压和右心室收缩压的升高,其改善肺血流动力学的作用与剂量有关。2.罗格列酮早期应用能够延缓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大鼠的肺血管重构,减轻右心室肥厚,此效应与剂量有关。3.罗格列酮早期应用能够减轻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小动脉周围炎症,降低大鼠肺组织IL-6, TNF-α,和MCP-1水平,可能与其对肺血管的保护作用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应用表达载体pHIE3N表面呈现表达幽门螺杆菌Ure B串联融合表位。方法:通过改造表达呈现表达载体pHIE11,在质粒上的FhuA基因多克隆位点插入两个SfiⅠ酶切位点并调整读码框,改建成pHIE3N载体。将幽门螺杆菌三个ure B表位基因串联起来,双拷贝合成,然后利用pHIE3N表达幽门螺杆菌Ure B串联融合表位,用SDS-PAGE、Western blot和全菌ELISA检测所得到的
目的:监测市场应用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MMR)的质量,评价MMR疫苗中腮腺炎不同病毒滴度的免疫原性。方法:选择8~15月龄未接种过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的健康常住儿童共765名,随机分别接种上海所高滴度腮腺炎MMR疫苗、上海所低滴度腮腺炎MMR疫苗和国产对照MMR疫苗。观察接种后安全性和免疫原性。采用定量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麻疹、腮腺炎、风疹IgG抗体。结果:全身反应率在
目的:研究不同种类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小鼠后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因子反应的差异及单个核细胞产生TH1型细胞因子的能力,评价不同种类乙肝疫苗的免疫原性。方法:应用重组汉逊酵母、酿酒酵母、CHO细胞来源的乙肝疫苗分别免疫BALB/c小鼠,于免疫后4、7、10、14、25和35d处死,分离脾单个核细胞(MNC),经HBsAg体外刺激后,采用液相芯片酶联技术(Luminex)测定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结果: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在人群中流行度很高的性传播病毒,高危型HPV亚型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糜烂和宫颈癌的主要诱因。HPV的主要衣壳蛋白L1蛋白能够自发形成病毒样颗粒(VLPs),该病毒样颗粒在实验动物和人体中均可诱导出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基于此VLPs的两种宫颈癌预防性疫苗Gardasil(HPV6、11、16、18)和Cervarix(HPV16、18)已在多个国家上市。本文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
文章首先对黄病毒的构成、特性、毒力以及减毒疫苗做了简介,随后对黄病毒属中四种重要的病毒:乙脑、登革、西尼罗、黄热的毒力位点及减毒活疫苗研制作了详细阐述。
目的:观察国产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后流行病学效果。方法: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调查方法,在一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调查中,选定接种过甲型H1N1流感疫苗为暴露因素,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一起波及927人、发病118例的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中,一年前接种过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人群发病率为8.20%,低于未接种人群发病率(14.9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疫苗总保护率为45
目的:对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进行Ⅲ期临床研究,观察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盲法的临床设计,在3岁及以上人群中按1:1:1比例设计15ug、30ug试验疫苗和安慰剂3个疫苗组,分别于0,21天肌内注射疫苗,于0,21,42天采集血标本进行抗体检测。结果:1069名受试者完成2剂H1N1流感疫苗或安慰剂的接种。试验未发现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15ug、30
目的:对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进行Ⅲ期临床研究,观察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盲法的临床设计,在6-35月龄婴幼儿中按2:2:1比例设计7.5ug、15ug试验疫苗和7.5ug对照疫苗3个疫苗组,分别于0,21天肌内注射疫苗,于0,21,42天采集血标本进行抗体检测。结果:310名受试者被随机分配接种2剂H1N1流感疫苗或季节性流感疫苗。试验未发现与疫苗相关的
目的:评价连续三个批次国产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免疫后3年的抗体持久性。方法:这是在一项连续3批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在儿童中应用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研究结束后进行的开放性、持久观察性研究。共计344名2~8岁儿童受试者分为4个组:连续三个批次国产甲肝灭活疫苗组(组1、组2和组3)和进口甲肝灭活疫苗组(对照组)。选择在之前连续三批次疫苗免疫原性及安全性临床试验中完成甲肝灭活疫苗全程免疫(0,6个月)的受试儿童,
患者纪某某,男性,71岁,农民,因“发热、咳嗽、咳痰伴胸闷气促20余天”入院。入院后给予多索茶碱平喘,沐舒坦、吉诺通化痰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无发热,少量咳嗽,白粘痰,活动后胸闷气急。诊断不明,建议家属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明确诊断。后转胸外科在全麻下行肺楔形切除术,术中见左肺结节样改变,质地较硬,予楔形切除左下肺组织。术中病理提示:肺泡上皮异常增生。术后病理提示:肺泡上皮增生,有者细胞核增大,异型。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