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得与失

来源 :2009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g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技术(CAAD)在建筑设计领域被广泛使用,极大地拓展了建筑设计的方法和手段.本文将探讨高校建筑学教学中引入CAAD技术的意义,并分析其应用在教学中表现出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指出保持传统特色前提下引入CAAD技术是建筑学教育发展的合理途径.文章着重讨论以下方面:CAAD技术不仅是表现的手段,而是新的空间和形式诞生的灵感源泉;CAAD技术训练不能取代建筑基本审美修养的培养;要避免教学中由于软件不完善或者使用不熟练而制约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正确认识计算机表现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综合掌握各种设计方法.
其他文献
成都华林小学纸管过渡校舍是由著名建筑师坂茂先生设计,中日志愿者们共同搭建完成的国内第一座纸管建筑,它不仅让没有任何专业施工技能与经验的学生志愿者和教师志愿者全程参与了一种新材料与地方资源整合下的建筑学上的创新,而且建造对象、施工技艺和进度的综合设定,有着极为独特的建筑教育和现实启迪意义,同时对真正触及建筑学本质的教育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斗栱是中国古建筑最具有创造性的一个构件,笔者通过在建筑史的授课中,尝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组斗栱模型,以标准的清式单翘单昂五踩平身科斗栱为例,为避免构件尺寸过大,尺度规定为最低一等的十一“斗口”,图样以梁思成先生的《清工部图解》一书为样本参照,全部使用原木加工.此次教学尝试的成功,使老师和学生都收到难以企及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使笔者感知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之道理,老师应该通过尝试不同“传道授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研讨课在西方大学教育中的发展,然后通过对两次研讨课教学实践的总结,指出建筑学专业设置研讨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培养自由和思辨的学术精神.
本文介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中,针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和亟需强化的理论基础,对“城市规划原理”进行合理地分解和整合,建构起不同层次和维度的认知模块.基于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张教学中规划思想与规划技能并重,采用系统方法和现代整体思维方式,将城市规划的技术体系和工作体系融入理论教学实践中.针对城市规划原理教学比较抽象、涉及面广的特点,强调跨学科交叉思考的学习能力的训练,采取
针对目前建筑学基础教育中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与实践环节相脱节等问题,对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筑设计基础》与《造型艺术基础》进行整合与优化.本文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整合,改革和优化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建筑工程技术人才.
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只是将设计内容从书本理论知识直接转化到某种具体建筑类型的方案设计上.然而建筑设计课程的目的应该在于培养学生对建筑问题的理解和关注,以及怎样更好地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建筑设计理念方法,而不是纯粹的建筑类型的研究.通过教学改革,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尝试引入建筑计划概念,通过计划安排及有针对性的各个环节的调查分析,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深入地理解建筑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并在建筑计
论文从建筑学教学体系化出发,探讨了教学体系建构中的关联性及连贯性.通过以“史”为脉络的系列性课程的建设,在历史的延续中获得教与学的定位,可使建筑史的教学由孤立而走向开放,由封闭而获得延伸,使建筑史的教学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时事作为一段时间内的重大事件,影响总是方方面面的.当然也会对建筑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建筑才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而这种影响产生的最关键的因素是建筑的设计者所具备的素质,也就是设计者的敏锐社会洞察力,这是一个优秀建筑师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作为建筑设计的教学来讲,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的节拍,与时俱进,抓住并结合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一些有益的挖掘和探讨,不仅对学生的社会洞察力产生很好的引导作用,还能逐
在倡导通识教育的今天,建筑历史研究以其涉及领域多,接近人文科学,更具通俗性,将其融入高校的通识教育,对于大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2005年起,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西藏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的收获与成果,笔者在南京工业大学开设的公选课《西藏历史与宗教漫谈》取得了良好效果.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承担着设计的启蒙教育,其中的空间教育是教学的核心所在.针对空间构成如何摆脱传统构成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以适应建筑设计起步的教学问题,文章结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近五年的一年级教学实践与体会,从方法教学的角度,讨论了更为设计化的空间构成实验性教学策略,旨在加强空间构成教育的“设计”指向性,以及构成教学与设计教学之间的契合度,使其走向更加符合建筑设计规律的理性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