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味饮食城市化过程中的双向文化适应与保护

来源 :2017年度研究生农业文化遗产与民俗论坛暨农业文化遗产学与民俗学视域下的乡土中国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i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梳理人类学中的文化适应与都市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考察了傣味饮食在相间的傣族人家和城市里的都市化过程中的文化适应状况.在两种文化互相融合的表象下来分析讨论傣味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其他文献
为了深入了解各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实际运行状况,总结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运行经验,明确指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中国博物馆协会按照国家文物局要求,开展国家一级馆运行评估工作.2017年12月27日博物馆协会发布《关于展开2014—2016年度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工作的通知》,本文着重解读人物纪念馆对标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的难点与对策,旨在为人物纪念馆在一级馆运行评估工作
浙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家辈出、名作纷呈.对浙江历代作家的故居(旧居或祖居)、祠馆(如祠堂、庙宇、纪念馆、纪念室)、萍踪地(如求学地、工作地、活动地)、墓葬等文学遗迹加以保护和开发,不仅可以更大程度上促进浙江文学的传播、浙江文学遗产的传承,而且可以彰显地域旅游形象、助推旅游经济发展.
旱作农业系统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发展的基础.本文试图从在内蒙古敖汉旗发现的八千年前黍粟以及当今小米产业讲述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勾勒出敖汉地区农耕文明发展的脉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国民性在反映人民群众的行为上有很大代表性.由此,通过研究中国国民性,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其中,国民性中的因循守旧、功利实际、重形式等特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积极影响,然而其带来的潜在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可能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于形式而僵化,另一方面可能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中丢失其文化内核.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得到空前发展,文创产品层出不穷,文化艺术市场空前繁荣.但中国文创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具有很大的差距,总体表现为设计水平较低,缺乏设计创意,特别是关于传统的文化创意特别容易受到忽视.在此阶段,作为历代人民智慧结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也开始寻找更多的保护非遗的路径,寻求非遗与其他产业的结合.首先,笔者在文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如何通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发掘、保护与利用,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遗产地的经济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落实,成为关系中华传统农耕文明推广、传统农业文化传承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命题.从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意义出发,在搭建农业文化遗产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上,进行新时代语
济宁城区以南,京杭运河沿岸的赵村、石佛村、新店村、新闸村、仲浅村五个村落,流传着一些富有神奇色彩的民间传奇人物传说.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这些传说以新店村居多,也最为全面.传说中的传奇人物就生活在新店村,他们是民众的代表,具有朴实、勤劳、诙谐的个性.传说本身也描述了运河与湖泊交汇地带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本文主要探讨运河沿岸民间传奇人物传说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村落民间传说具有区域文化史的价值,
非遗众筹是非遗项目与众筹的结合,它采用“赞助+回报”的形式,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向大众介绍非遗,并将某些可以以产品形态或者文化形态呈现出来的非遗项目推广给大众,进而取得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这也是解决非遗传承和融资难的一种新尝试。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推进,各地积极探索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努力让乡村美且有内涵.本文基于浙江省平湖市鱼圻塘村的实地调研,总结了鱼圻塘村将文化元素引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和效果,并从该村建设中得出了几点启示.
为了实现党和政府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特别是在民族地区,以“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为例,课题组在仔细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以及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应从历史性、系统性、濒危性方面深度发掘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在申请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功之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将农业文化遗产与当地的经济、文化、旅游、民族等工作相结合,特别是与美丽乡村建设、休闲农业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相结合,挖掘新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