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内瘘狭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 :第九届中国血液净化论坛暨2017年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9iij9ijw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失功率高,1年通畅率仅达62~68%,2年时下降至38~56%.而且,AVF失功导致20~25%的透析患者住院,并成为透析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造成AVF失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AVF狭窄,目前对AVF狭窄机制认识尚未完全明了,也是国内外学者血管通路研究的热点话题.目前有关AVF狭窄机制大致分为血流动力学改变、尿毒症毒素影响、炎症反应。
其他文献
CRRT治疗是利用半透膜(滤器)进行血液液体交换,将血液中含电解质、溶质的液体滤出/透析,补充新鲜外源性液体,直接进入血液,称为置换液,通过透析途径与血液交换,称为透析液。目前CRRT液体质量问题远未引起足够重视,除了液体配方成分方面的质量控制外,污染、内毒素超标也是临床关注重点,微粒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及引起重视,采用适当措施提高液体质量,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本文首先介绍了几种导管相关感染的,并对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治疗。血透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遵循CDC关于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核心守则及要求。
本文阐述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分析了首次血管通路类型的选择,介绍了动静脉内瘘建立时机、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血管保护和动静脉内瘘建立术前评估、术后注意事项。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选择合理时机建立血管通路非常重要,并坚持内瘘优先原则,还要重视动静脉内瘘的物理检查,术前、术后都应综合评估。
本文阐述了下肢及其他特殊部位动静脉内瘘的建立,介绍了动脉表浅化、无针动静脉移植物、人工血管、导管装置,并通过病例研究表明:血液透析患者在中心静脉狭窄情况下动静脉内瘘的建立,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慢性肾脏病(CKD)随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高磷血症发生率逐渐增加,而CKD G5D患者高磷血症发生率高达70%左右,血磷水平与透析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相关,高磷水平与CKD死亡率独立且显著相关,血钙/PTH无明显相关,并且发现血磷每升高1mg/dl,死亡风险增加18%,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10%.高磷血症与血管钙化和其它部位的钙化密切相关.降低高磷血症可以减少继发性甲旁亢的发生和CKD
AKI与CKD密切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AKI是CKD的危险因素;发生CKD的风险取决于AKI的发生次数、严重程度、恢复时间、既往存在的CKD、蛋白尿和肾外并发症等因素。AKI进展为CKD的重要致病机制包括肾小球高滤过和肥大、毛细血管密度降低、炎症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分泌等,这些因素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了解并进一步研究这些可能的致病机制可能为未来预防和治疗从AKI到CKD转变提供有
腹膜透析(腹透)是终末期肾病(ESKD)肾脏主要替代治疗方法之一.在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和专业协会推动下,腹透在中国迅猛发展.然而各地区腹透的发展并不均衡,腹透数量和总体质量尚不乐观.因此需加强腹透患者规范化管理,使ESKD患者通过腹透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较少的治疗相关并发症.
红细胞生成素刺激剂(Erythropoiesis stimulating agents,ESAs)是一组能模拟EPO效应的药物,包括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合成衍生物(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α和β、达依泊汀α、聚乙二醇促红细胞生成素-β),广泛用于治疗肾性贫血.
当今,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高达10.8%,肾衰竭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政府财政为尿毒症患者的透析治疗承受经济重负,解决好尿毒症患者的救治是肾脏科医生的重要任务.国内外透析登记数据表明,慢性肾衰竭患者的首次透析治疗的血管通路50-70%是中心静脉插管,因此,掌握好插管的适应症、合理选择导管类型和导管长度、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施行手术,良好的患者管理与护理技术是保证中心静脉导管高质量使用的基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