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云系结构特征及发展演变机理分析

来源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o891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利用卫星监测及云参数反演产品、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GFS模式产品,对2009年6月3日华北南部及黄淮地区出现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云带的宏微观特征及发展演变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冷涡后部冷空气在扩散南下的过程中激发中纬度地区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对流云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强对流云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细胞状对流云团为主的对流云带初生阶段、带状对流云带发展阶段、MβCC发展的对流云带成熟阶段。在对流云带发展的前期和中期,大气低层较干燥,云的光学厚度小、雷达回波弱,强对流天气以强阵风为主。而在MβCC发展的对流云带的成熟阶段,椭圆型冷云盖的TBB比较均匀,云的光学厚度表较不均匀;由于低层湿度条件有所改善,与降水区对应的云的光学厚度较大,雷达回波强,雷达拼图显示有飑线的产生和发展,受其影响豫东、苏皖北部及山东西部经历了强阵风、短时强降水和局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分析强对流云带的产生机理发现,强对流云带产生于对流不稳定的大气环境中,冷平流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促进了MβCC和飑线的产生,并进一步使对流得到发展;上湿、下干的结构配置是“干雷暴”天气产生的原因,但是高层干侵入对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也就有重要作用;对流云带的产生与深厚层次的上升气流有关,云带形成后,流场结构变得复杂,强风出现于低层强下沉气流区或者强上升气流区与强下沉气流区的过渡区。
其他文献
可燃物含水率的大小与森林燃烧的难易程度密切相关。为了研究春季可燃物含水率与可燃物燃烧性的关系,本文在2009年4月下旬对江西省31种主要优势树种的树叶、小枝进行野外采样,测定它们的风干和绝干状态的含水率。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得出这些可燃物的易燃程度排序。难燃树种有南酸枣、拟赤杨、泡桐、加杨、樟树、罗浮锥、青榨槭、油桐;易燃树种有石栎、毛竹、栲树、猴头杜鹃、青冈、水青冈、麻栎、黄山松、银木荷
通过对辽宁省高速公路近4a交通事故资料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辽宁省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由于天气原因及其造成的不良路况所引起的交通事故占交通事故总数的20.4[%],5-8月和11、12、1月是此类交通事故的两个多发期。在各类天气现象中,因雾引起的交通事故所占比例最高(41.0[%]),雨次之(31.3[%])。在此基础上对雾、雨、雪、气温、风五种气象要素对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影响程
利用1998—2006年TRMM逐月降水产品和我国644个台站雨量计降水观测结果,分析了两种资料对我国降水特征描述的异同。结果表明:TRMM和雨量计资料刻画的全国降水空间分布在年平均和季平均时间尺度上都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均反映出我国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降水中心从冬季到夏季由大陆东南方向向西北方向推进,然后在秋季向东南方向后退的季节变化特征。不过就区域而言,在雨量计分布密集地区,
利用SDSM统计降尺度方法对哈尔滨2月份和北京8月份47年(1961-2007年)的最低、高气温和降水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和2009年哈尔滨大冬会期间天气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SDSM降尺度方法具备模拟气温和降水等要素的能力。从年际变化模拟的情况上看,SDSM模型对气温模拟的效果好于降水,其中对于月平均最低(最高)气温模拟的效果好于最低(高)气温极值的模拟
2008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安徽四创公司联合研制CINRAD/PCDJ雷达,是中国首部采用双发双收体制的C波段车载双线偏振偏振雷达,它的研制成功极大地缩小了我国双线偏振雷达设备与国外的差距,为我国将来天气雷达的双线偏振改造进一步积累了技术,对我国天气雷达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雷达研制成功后,立即参与了973计划“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2008―2009我国南方暴雨野外科
通过对多普勒雷达二级产品数据资料解读,可得到台站预警责任区的雷达产品相关信息;对雷达产品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后,确定责任区内是否有突发天气出现,并形成突发天气预警提醒指令;突发天气预警提醒指令通过短信服务网关实现预警的发布。本项目研究内容特别适合于非多普勒雷达主站用于自动发布预警提醒信息,提醒相关专业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是对多普勒天气雷达联防机制的一种重要补充方式。
为快速判断与隔离硬件信号处理器(简称HSP)故障,本文主要介绍了HSP提供给发射机、接收机各种时序信号的测试方法,给出各种时序信号测试波形。结合HSP工作原理、HSP信号与对应I/O接口FROM/TO的信号流程以及各种时序信号的测试波形,给出HSP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
随着微电子技术在气象探测系统和设备中广泛应用,设备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关系到气象探测系统可靠运行及数据采集精确度。目前使用的气象探测设备如地面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系统等,其特点是传感器为分散安装,通过电缆将传感器(传感单元)和采集器(中心处理平台)联接起来,一般而言,传感器和电缆均暴露在开放空间的恶劣电磁环境中。要提高系统可靠性,一方面要求生产厂家提高设备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应用部门在工程设
利用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的探测数据,对九华山2007年~2008年7次暴雨中山区下垫面对降水的地理分布及强度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下垫面物理过程在暴雨天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山区的湿热条件及不稳定能量均强于周边地区,非均匀下垫面的热力作用和山区地形作用形成地面中尺度风场辐合及其所造成的上升运动对低空急流起加强作用,并且影响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使山区暴雨量及强度增大。在地形影响暴雨天气的诸多物理过程中
通过环流形势、地面形势、物理量场诊断分析及前期温度等对比分析了2008年冬季3次寒潮活动的异同,发现2008年冬季3次寒潮500hPa环流形势及地面冷高压路径各不相同,08年12月5日寒潮为一槽一脊型,强冷空气活动为西北路径,24h最大变压明显小于后两次。08年12月21日和09年1月22~23日寒潮都属于横槽型,横槽位置及影响路径基本一致,只是后者高压脊东北-西南向更明显一些,促使极地冷空气沿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