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护理在放射科64排急诊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影像技术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h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个体化护理在64排急诊增强CT检查中的应用.方法 对我院自2014年以来晚上急诊的875例行CT增强造影检查的患者实行个体化护理.其中男521例,女354例,年龄45岁~86岁,中位年龄56.2岁;其中急性脑血管意外297例;肺动脉栓塞56例;主动脉夹层102例;动脉瘤89例;急腹症331例.
其他文献
目的:确定在解释肺动脉CTA图像时,横断位和多平面观察的使用是否会改变可疑肺栓塞的诊断信心和准确性,以及心胸放射专家和放射住院医师的报告时间。材料和方法:连续50例肺动脉64层CTA检查病例构成研究组(男性,18例;女性,32例;中位年龄,53岁;范围,19–93岁)。
目的 探讨长骨非骨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fibroma,NOF)的X线、CT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6年5月诊治的20例患者经病理证实的非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CT影像表现,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40岁,平均年龄28岁.20例均做X线、CT检查.
随着临床诊断的需要,新生儿床边胸部CR摄影已成为床边摄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X线对人体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生儿尤甚。为了找出适合的曝光条件,以较小的照射剂量,获取优良的X线影像,故对新生儿床边胸部CR摄影中低剂量即曝光条件和优质图像有关的参数:曝光指数、图像调节至满意前后的W(窗宽)、L(窗位)值进行探讨。
目的 研究TACE在治疗原发性肝癌过程中对肝纤维化形成及进展的作用以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材料与方法观察2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TACE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含量,包括FN(纤维粘连蛋白)、HA(透明质酸)、LN(层粘连蛋白)、P3NP(Ⅲ型原骨胶原N端肽)、CIV(Ⅳ胶原)、HP(结合珠蛋白);选择TB(总胆红素)、ALB(白蛋白)、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评估
会议
Objectives:TheJ-CTOscoreisbasedoninvasiveangiography,combinesseveralparametersofchronictotalcoronaryocclusions(CTO),andiswellestablishedtopredictthelikelihoodofsuccessofpe
目的:探讨64排CT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上的扫描技术。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自2011年3月~2011年4月期间使用64排螺旋CT行头颈部CTA扫描的患者114例。采用GE公司Lightspeed64排螺旋CT,Nemoto双筒CT专用高压注射器。检查前与患者做好沟通,固定好患者头颈部。使用峰值法进行容积扫描,先行峰值测定,15ml造影剂加10ml生理盐水,以4~5ml/s的速率注射,监测点位于C3
Objective: Toprepareadrugcarrier(Fe3O4/PAA-PEI)anddrug-loadedmagneticnanoparticles(Fe3O4/PAA-PEI-DDP)for effectivekilling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cells,thusprovidingexperimen
目的 总结心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的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016年03月我院56例心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人顺利安全完成检查45例,3例经过再次呼吸训练后也配合良好,达到预期扫描效果;8例因呼吸及心脏系统疾病影响,检查时间过长,屏气时间不足,恐惧心理等原因失败。
目的 比较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对聚丙烯酰胺凝胶(PAG)注射式隆胸术后,出现并发症或合并乳腺其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今PAG隆胸术后患者33例,年龄25岁-58岁,分别进行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影像,请两位乳腺诊断专家对所有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婴儿型双歧杆菌对气道过敏小鼠的气道炎症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6周龄BALB/c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哮喘组、婴儿型双歧杆菌预防组和婴儿型双歧杆菌治疗组。结果 (1)OVA致敏后给予婴儿型双歧杆菌利于减轻过敏症状,早期预防及致敏后治疗均有效。(2)口服婴儿型双歧杆菌可以减轻过敏小鼠的气道炎症,降低IgE和IgG1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h2细胞因子IL-4和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