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22对乙醛诱导下HSC增殖活化的影响

来源 :2017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t356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白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对乙醛诱导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活化增殖的影响. 方法:(1)体外培养HSC-T6s,采用不同浓度(25、50、100、200、400μmol/L)的乙醛刺激24h、48h后,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以筛选出最佳造模条件.(2)用最适浓度的乙醛(200μmol/L)处理HSC-T6s24h后,再分别加用不同浓度的IL-22(10ng/ml、20ng/ml、50ng/ml)干预24h,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Western blotting和细胞免疫组化(ICC)检测o-平滑肌抗原(Smooth muscle antigen,α-SMA)蛋白的表达情况.(3)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组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 结果:(1)MTT显示乙醛刺激后HSC-T6s增殖明显增强,以200μmol/L作用48h最为明显.加用梯度浓度的IL-22干预后,HSC-T6s的增殖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P<0.05).(2)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乙醛刺激后HSC-T6s G0/G1期的细胞比例明显降低,S期比例明显升高;加用IL-22干预后HSC-T6s则发生G1/S期阻滞,且呈现出剂量依赖性.(3)western blotting和ICC结果均显示模型组HSC-T6s内α-SMA表达明显上调(P<0.05),而IL-22干预后则可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α-SMA蛋白表达. 结论:乙醛诱导HSC活化增殖,成功建立了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体外模型;IL-22对乙醛诱导的HSC活化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他文献
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一种定植于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微需氧、革兰阴性螺旋杆菌.感染的H.pylori一旦在人类的胃部定殖,可持续几十年,导致慢性炎症,进而发展成为消化性溃疡,胃炎,淋巴瘤和胃癌.1994年H.pylori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定为胃癌第Ⅰ类致癌原.H.pylori的感染率高达50%,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H.pylori感染的检测方法包括无创性的血清抗体检测、
食管癌是世界第八大肿瘤,致死率居世界第四位.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大部分浅表食管癌可在内镜下达到根治性切除,由于术前病理评估的局限性,仍有一部分食管癌未达到根治性切除.探索浅表食管癌多学科诊治策略以期为此类病人提供较好的医疗决策,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开展食管癌多学科固定门诊,消化内科、胸外科、肿瘤科、病理科、放射科专家共同参与讨论.患者就诊前完成胃镜+病理活检、超声胃镜、胸腹部增强CT,必要时颈部淋巴
目的:探讨含有呋喃唑酮的标准四联方案作为幽门螺杆菌清除失败的补救方案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从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3月1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科就诊的需要再次根除幽门螺杆菌的110例患者,并由13C尿素呼气试验确定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给予含有呋喃唑酮的标准四联方案14天疗程.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服用药物期间的不良反应,以及完全停药4周后做复查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结果:在110例患者中,失访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以不同症状表现的胃电参数的变化,整体及各个通道的胃电参数表现,为明确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不同对于胃电参数的影响有无差异,以及明确不同的胃电参数改变发生的部位的不同.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于本院胃肠动力中心行胃电图检查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根据症状分为上腹痛组、上腹胀组、上腹部灼热感组、嗳气组及呕吐组,各组随机抽取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从本院体检中
胆汁反流性胃炎约占消化内科胃炎发病率的12.3%.胆汁反流主要由胃、十二指肠的运动功能紊乱所致.胆汁反流性胃炎最常见症状是恶心、烧心、腹痛及口苦等.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的金标准是24h胆汁检测,常常通过胃镜和病理检查做出诊断.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并联合药物治疗有效,部分患者对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促动力药等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发现可能与精神因素有关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及急诊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也是消化内镜急诊最常处理的急症.其中以上消化道出血较为常见,上消化道出血按病因分类为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及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临床症状有呕血、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氮质血症,发热等.当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呕血诱发剧烈呕吐时可导致贲门口及食管下段黏膜撕裂,极为罕见的可诱发食管破裂.本例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呕血过程中剧烈呕吐后诱发食管巨大破裂.
目的:探讨导致消化性溃疡复发的主要相关因素,以及相关的干预对策.方法:选取本院消化科病房及门诊在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所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这些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根据患者在治疗后消化性溃疡是否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分析导致消化性溃疡复发的相关因素,并从临床观察中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干预,以期降低该病的复发率.结果:本研究中有53例患者出现
评估经内镜单隧道/多隧道黏膜剥离术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等于或超过食管管壁3/4、包括食管全周的早癌)的疗效及安全性.2014年8月至2017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行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经内镜隧道黏膜剥离术治疗的患者共58例.手术操作具体为标记并切开食管肛侧、左右侧病变周围黏膜,在口侧与肛侧间黏膜下层建立1-4条隧道剥离病变黏膜.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在胃恶性肿瘤中占2%~8%,并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内镜表现与胃溃疡、胃癌及胃息肉相似,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本文探讨82例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镜下的表现,及年龄性别分布情况,旨在以减少误诊、漏诊,提高胃黏膜组织相关淋巴瘤的诊断正确率.
目的:探讨活检病理为胃上皮内瘤变(GIN)的临床特征及漏诊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2016年共203例术前活检诊断为GIN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203例住院的GIN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63∶1;60岁以上者占66.5%;病灶位于胃窦和胃角者占70.9%;病灶大小≥1.0cm占78.3%;表浅型占58.6%,胃粘膜萎缩占62.1%.根据149例手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胃上皮内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