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高速公路降水特征分析及运营指标初探

来源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ong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对2003-2006年西汉沿线自动站降水资料及相关地质特征、地质灾害资料等进行分析,初步找出公路沿线的一般性降雨(降雪)、暴雨的分布特征及一些简单的运营指标。
其他文献
根据海河低平原测站1951~ 2006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海河低平淡原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年气温变化主要存在15a周期,近56a线性上升趋势是显著的,平均每10a上升0.31℃。四个季节和年气温在近56a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冬季和春季升温最明显,气候变暖主要是由冬季、春季气温升高造成的。目前,年气温和四个季节气温都处于偏高时期,气候偏暖。年降水量变化主要以7a
准线形对流系统的结构复杂,发展迅速,预报的难度较大。Robert曾对发生在美国的70多个derecho(生命期较长和尺度较大的由对流引发的暴风)个例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一些适宜对derecho进行预报的参数,但是这些参数并不能完全通过一部雷达来获得。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在准线形对流系统中,反射率区因子(R)和径向速度(v)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本文通过对发生在中国东部地区(经度范围116.01°E
分析了秦巴山地2005年7月1日至10日连续10天降水过程,并利用WRF-V2.1中尺度非静力模式对8日的局地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发现,此次连阴雨天气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的大尺度环境背景下产生的。模拟结果表明:中尺度低空急流对中尺度低涡系统的发生发展有加强和促进作用,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是降水系统发展的动力条件。中尺度低涡的动力、热力结构配置有利于其快速发展,导致强降水
利用卫星云图和MICAPS系统提供的资料、NCEP资料,对2006年7月2日黄河中游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黄河中游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流层中低层深厚暖湿切变辐合的形成,配合对流层高层急流分支出口处生成中α尺度强辐散、对流层低层华北冷空气南下倒灌锋生产生的动力抬升作用,形成有利于MCC生成发展的环流背景;MCC
香港常见的白纹伊蚊是传播登革热的病媒。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从2003年1月起在全港多个地区每月放置诱蚊产卵器7天以监察这些蚊虫的滋生情况。每一个地区放置约55个诱蚊产卵器,覆盖范围约0.55平方公里。在某区的诱蚊产卵器内发现有白纹伊蚊蚊卵或幼虫的比率为该区的诱蚊产卵器指数Ψ,即有蚊卵或幼虫的诱蚊产卵器数目除以于该地区收回之诱蚊产卵器总数目再乘以100%。指数的高低可显示白纹伊蚊在该区为患的情况。各区
运用常规的气象资料和NCEP10×10的6h分析资料,对2006年6月3日发生在陕西中部的突发性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发现:700hPa中尺度低涡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700hPa环流形势符合突发性暴雨的特征;500hPa上短时间的东高西低形势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青藏高原西南暖湿气流的短时急流对突发性暴雨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作用;次级环流为暴雨提供了强劲的上升运动;地面上两个中尺度辐合带与暴雨的
气温日较差反映的是气温日变化振幅的大小,其变化随纬度、地表性质、季节、天气状况等而异。气温日较差对农作物生育、产量和品质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运用合肥等站气温资料,对江淮地区日较差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基本特征和差异性进行了整理、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淮地区各季、各月平均气温日较差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并且气温日较差都足春秋季大于冬夏季,气温日较差的两次高峰值都出现在春季和秋季。从季节来看
利用2006年7月24日-8月27日在祁连山北坡多通道微波廓线辐射仪(TP/WVP-3000)及激光式雨滴谱仪(0TTParsivel)的13次观测资料对祁连山区夏季云及雨滴谱特征进行了分析。微波廓线辐射仪获得连续的垂直温度和水汽的分布和变化,以及云底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激光式雨滴谱仪对降水类型、降水强度、降水总量、降水数密度、雨滴谱分布、能见度以及雷达反射因子等进行连续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祁连山
利用滤纸法对2006年8月7日一16日祁连山llJ区地形云降水过程进行雨滴谱取样,获得了260份雨滴谱资料。本文对这些雨滴谱资料进行了分布特征分析,研究了雨滴谱参量的演变特征以及各档雨滴对总数密度、总雨强的贡献。最后拟合分析了雨滴谱Z-I关系。
本文利用耦合了CAMS详细云可分辨方案的中尺度暴雨云分辨模式,对2002年7月22日~23日长江流域一次梅雨锋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与实况的对比分析,研究梅雨锋云系微物理特点;进行人工播撒冰晶催化模拟试验,探索人工调控区域降水的可行性及其方法。梅雨锋云系是"气一液一固"混合云,上部冷区具有大量的冰、雪品,中间的过冷云水层深厚,雨水位于云系的中下部,是地面降水的主要来源;霰大部分存在于有大量过冷云水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