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神经成像对周围神经病变累及臂丛诊断中的意义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fei74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周围神经病患者常有臂丛神经累及,其受累程度及范围有助于评估周围神经病的病情与预后.目前臂丛神经病变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及实验室检查,而磁共振神经成像(MRN)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技术,目前国内开展尚不普遍.本研究旨在探讨MRN技术在周围神经病变累及臂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回顾性分析钻孔减压治疗青少年不稳定剥脱性骨软骨炎(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OCD)的中期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方法:2006至2012年共63例膝关节Ⅲ-Ⅳ期OCD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在关节镜监视下行经关节面钻孔减压。记录并比较术前及术后最后1次随访时的Lysholm、Tegner以及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
目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为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重要诱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骨形态发生蛋白9(BMP9)作为一种极强的成骨诱导因子,在体内外具有极强的成骨诱导活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BMP9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以期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寻求一种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9(BMP9)诱导前脂肪细胞成骨或成脂分化的作用,以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该作用的影响。方法: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或BMP9编码序列的重组腺毒感染3T3-L1前脂肪细胞,并同时加入1μM的ATRA对BMP9的作用进行干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第5天、第7天和第9天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用Western blot于第11天检测骨钙蛋白(OCN)和骨桥蛋白(OPN
目的 回顾性比较三种内固定方法(螺钉从前向后固定SAPF,螺钉从后向前固定SPAF,支撑钢板固定BPF)治疗后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尸体标本生物力学测试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后侧Pilon骨折的固定强度和失败方式.方法 2009年5月~2012年12月,我科通过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后侧Pilon骨折64例;平均年龄39.4岁(19~67岁);术后通过临床检查及X线片随访,比较三种方法的固定效
会议
目的 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不同类型拇外翻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4月~2013年3月我院手术治疗拇外翻86例(110足).根据拇外翻畸形程度不同分为3组.A组(中度):共36例(48足),男2例,女34例;年龄22~70岁,平均46岁.拇外翻角(halluxvalgusangle,HVA)240-360,平均300,第1、2跖骨夹角(intermetatarsalangle,IMA)120~16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理念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促进疾病恢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5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52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264例,对照组263例.对于观察组患者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加强心理护理及相关知识的宣教;麻醉前6h允许进食非乳类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麻醉前2h非糖尿病患者允许饮水或含糖饮料;术后0.5h
会议
目的 观察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Hawkins-Ⅱ型距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探讨距骨颈骨折微创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利用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9例距骨颈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男7例,女2例;年龄21-52岁,平均34岁;均为单侧骨折,左足5例,右足4例.均为Hawkins-Ⅱ型.9例患者术前均采用CT评价骨折移位情况、骨折形态、有无碎骨块.全部患者经过手
目的 最新研究表明大麻素可以抑制癫痫发作,然而大麻素的成瘾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大麻素受体1(CB1)和食欲素受体1(OX1)同属G蛋白偶联受体(GPC Rs),两者作用位点接近,足以形成异聚体参与各项功能调节,有研究表明CB1/OX1存在交叉激活作用,但在癫痫机制中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观察癫痫持续状态后CB1和OX1在海马中的变化,同时观察两者是否有重叠分布现象,从而帮助判断CB1和OX1是否作为
会议
目的 家族性皮质肌阵挛震颤伴癫痫(FCMTE)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癫痫综合征,常于成年期发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与特发性震颤相似的皮质肌肉阵挛性震颤,并伴有稀疏的癫痫发作.在大脑静息状态下,各脑区神经元通过放电相互传导信息,而癫痫会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为此,我们通过同步采集患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和脑电数据,探寻患者异常放电的脑区,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会议
线粒体肌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发展的运动不耐受、肌肉酸痛和肌肉无力等,可以伴有亚临床的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呼吸衰竭相对罕见.目的 我们总结4例以急性的乳酸酸中毒、呼吸衰竭、四肢无力为主要表现的线粒体肌病,描述其临床演变过程、病理特点、电生理表现和基因诊断信息,并总结临床处理经验.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