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瓷釉--组成、显微结构、颜色和质感

来源 :2015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ke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陶瓷的釉色美轮美奂,神秘莫测。中国历代传统高温釉在化学组成上都属于钙釉或钙-碱釉,它们是在商代草木灰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的主要化学组分为SiO2、Al2O3、CaO、MgO、K2O和Fe2O3,可以近似地以SiO2-Al2O3-CaO三元系统来表示,其物理化学基础的依据主要立足于SiO2-Al2O3-CaO三元系统的相平衡规律以及该系统中950℃以上的介稳液-液不混溶区域。
其他文献
在实际的铝型材表面处理中,与溶液反应出来的腐蚀比较多,最常见的一种是雪花状腐蚀。本文研究了阳极氧化型材表面的雪花状腐蚀,腐蚀产生的原因,铝型材在表面处理过程中,与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雪花状腐蚀,必须从熔铸工序控制好锌和镶这二种化学成分的含量;监控除油后水洗槽型材的浸泡时间,防止与硫酸根过反应:实测中和槽的硝酸量以及水洗槽的PH,保证好水质。
冲绳的复杂与多元文化的历史使确定岛上瓷器的组成与原产地成为一个难题.在本研究中,对具有历史意义的七个不同的冲绳地点发掘出的17至18世纪陶瓷,利用基于X射线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这项研究的实施是为了了解冲绳过去的陶瓷制造技术,同时找到区别冲绳主岛(冲绳本岛)与冲绳石垣岛上制作的陶器的方法.这两个岛相距411千米,被认为具有地质学上明显不同的粘土矿源.然而,因为风格上强烈的相似性与岛间的贸易,在这两个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著名的青瓷窑系,形成一定规模于唐~五代,发展于北宋,南宋中晚期后走向极盛,至元代开始较多地烧制大件品物,取得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明代早期龙泉窑仍向宫廷供瓷,明中期以后至清末逐渐衰退,民国时期复苏,解放以后恢复大规模生产,走向中兴.龙泉窑窑址分布广泛,以浙江省龙泉市境内的窑址最为密集,大窑龙泉窑遗址是龙泉窑的起源地和中心产区.以前对于大窑窑址分布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琉华山的西北侧
考古陶瓷是一种由结晶相和非结晶相互组合的复合材料,并且通常有一个或多个薄层材料覆盖材料(泥釉、瓷釉,珐琅……).这些不同的覆盖层不仅提供了密封的性能和往往具有更好的耐磨性能,而且它们还具有装饰作用.特别是顶层,它是覆盖层的可见的表面,具有确定陶器的外观作用(颜色、光泽等等).在过去几个世纪里,陶瓷技工们的技术诀窍已经在实现这些薄薄的装饰覆盖层上展现了出来.由此,人们可以理解之所以要采用所掌握的一切
许之衡一个星字,辟开古建黑釉新天地.古建黑釉,特指非人工绘饰,是黑釉中氧化铁自然结晶的肌理.宋以来传世品系有兔毫、油滴、曜变,这类釉色《饮流斋说瓷》谓,紫黑之釉满现星点.己故陶瓷学者大陆冯先铭和台湾刘良佑称星盏、《中国工艺美术辞典》收录〈星盏釉〉词条,本研究亦表赞同星盏Gware,glitterware、星釉GG,glitter-glaze之称.星釉,即古建黑釉出星釉相之属.星釉谱系清晰朗现黑釉依
南方地区普遍采用龙窑形制作为烧造瓷器的窑炉结构,古代窑工采用向窑内投柴的方式获得高温.那么呈箱式长条形的龙窑窑室内温度如何分布?造成温差的原因有哪些?烧制技艺对窑内温度分布是否存在影响?如何影响?古代窑工如何利用烧制技艺实现目标温度和利用窑内窑位?文章选取始建于清代并流传至今的位于龙泉宝溪的"金品龙窑"作为研究载体,设计了"在传统龙窑烧造技艺下对窑室内的温度测试"实验.对于传统烧制技艺进行全程记录
东西方远隔数万里,贸易路线曲折漫长,但至少自战国秦汉起,亚欧之间已经有贸易货物辗转交换.在漫长的历史中,我国的漆器,同丝织品、黄金、瓷器等货物陆续传入东北亚、东南亚、中亚及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然后再由这些"中间商"传入欧洲.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丝绸之路".而中国漆器和瓷器对西方产生真正的影响,主要是从16世纪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展开的.习惯性认为,瓷器是出口的大宗商品,漆器似乎只占一小部分的内
传统观念认为越窑是民窑,无官窑,或者官搭民窑.《余姚县志》记载:"唐宋时置官监窑,秘色瓷初出上林".此文献明确告知,有官置窑、官监窑务,不知此"官"有多大?是中央以上,还是州以下地方官?官置窑务始于何时?为什么秘色瓷初出上林?传统以《荈赋》:谓器择陶拣,为何去陶称瓷秘色?置官监窑与瓷秘色有何关系吗?诸多谜团与困惑需要找寻到唐五代本朝确凿的文字记载证据佐证解读.笔者收集发现唐宋时五方越窑青瓷墓志铭文
在科技考古和古陶瓷研究领域中,X荧光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作为小型化的手持式X荧光仪是新近发展的受欢迎的设备:有较好的科技性能,重量轻,尺寸小,便于到工地和现场应用.BRUKER公司生产的TRACER Ⅲ-SD是一款手持式小型X荧光仪.其核心部件包括小型X光管,工作负载可达40KV-10微安.探测器采用高分辨,电致冷"硅漂移探测器"(Silicon Drift Detector),极大地改善了探测灵敏
2013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萧山博物馆对位于钱塘江南岸的萧山老虎洞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老虎洞遗址是浙江地区商周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它不仅填补了杭州萧山地区商周聚落考古的空白,也为深入研究杭州地区商周时期的陶瓷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