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居建筑、身份认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来源 :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文化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GFD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雷代茨(Strandzha)山脉位于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交界.本文介绍了当地房屋建造的传统知识和技能,这些房屋虽然保存在保加利亚境内,但已受到严重威胁.这些知识和技能以及房屋的不同用途都深深融入当地的身份认同中.本文分析了当地人的身份建构以及当地房屋建筑在功能和象征意义上的作用,并介绍了当地仅有的两位从事传统民居建筑的工匠,讲述了他们的故事以及身份建构的过程.本文概述了各种建筑手法的作用、这些建筑对于当地文化的意义,以及它们与遗产保护之间的联系.“梅斯特拉”作为传统知识与技艺的非政府组织,于2016年在该地区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调查发现相关技艺已濒临消失,文化身份和场所精神也受到威胁.三年来,“梅斯特拉”一直致力于保护与当地房屋建设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建立了网站及在线数据库,举办工作坊及展览,以便向青少年展示、普及和推广传统技艺及手工艺.本文还介绍了连接当地文化和房屋建筑的具体措施,以便更有效地在地方层面上实施遗产保护,提高当地建筑实践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2017年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制定的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并不是各自孤立、互不关联的个体,而是一个密切联系、互为补充的整体,其目的是推进方志理论研究,构建独立完整的一级方志学学科体系.依据对一系列文件的解读,提出地方综合年鉴、地方史和地方志共同构成了方志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并试从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实践与地方史研究切入,对地方综合年鉴与地方史在方志学
创新是年鉴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年鉴飞速发展,应用程度逐年提高,但是在飞速发展的背后也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无论是内容安排、框架设计、封面创新等都没有完全跟上时代的脚步,特别是随着当今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因此,作为媒体之一的地方年鉴,时代呼唤其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与时俱进,打破传统,摒弃陈规,走持续创新之路、发展之路,创新年鉴体
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各级领导对年鉴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各级各部门编纂年鉴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年鉴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在出现数量急剧增加的可喜局面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年鉴编纂出版质量,更好地发挥年鉴资政存史作用,也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质量是年鉴的生命,本文以河北省33部年鉴编纂出版质量为切入点,从总体情况、框架设计、体例规范、编校质量、附录问题、装帧设计、出版周期、年鉴开本及
本文以吉林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实践为例,着重分析其中存在的架构设计模式化、编写理念功绩化、条目标题空泛化、亮点特色平庸化、记述方法官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而提出迅速树立起质量第一意识、主流意识、全局意识、特色意识、网络意识,引领年鉴编纂,提升年鉴质量.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栏目设计宜分类科学,层次清晰,领属得当,编排有序,突出年度特点和地方特色.搜集、归纳、提炼、选取资料宜全面系统,彰明因果,体现事物发展规律.内容记述宜文风朴实、流畅,符合年鉴编写规则.本文以《丰润年鉴》编纂为例,围绕建立有主管领导、有撰稿人员的年鉴编纂网络;业务培训;建立资料储备机制几个方面,阐述打造精品年鉴的具体途径.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年鉴要出精品已经摆上重要日程.年鉴编纂不仅要在内容上以质量取胜,在形式上还要推陈出新.如何在年鉴编纂上进行改革与创新是当前年鉴编纂的重要课题.本文就精品年鉴必须在哪些方面有所改革和创新做些探讨,以求对未来的年鉴编纂有所帮助.
本文通过对首批年鉴工作试点单位编纂的年鉴进行分析,探讨年鉴精品标准.认为年鉴精品应以《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为标准,从年鉴框架、资料、内容、出版等方面对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进行评判,使评选出的年鉴精品得到同行的认可,成为同行学习的楷模,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年鉴精品应该是观点正确、框架科学、资料翔实、记述准确、编写规范、编辑出版符合国家标准的优秀出版物.其框架应做到:分类科学,层次清晰,领
图表为年鉴的基本体裁.年鉴往往以图表等文章体裁为大类,领属内容.图表分别具有形象、直观、简洁、信息容量大等特点,为年鉴增色.年鉴对照片的选用应注意写实性、讲求代表性、富有说明性、兼具存史价值等方面.而表的编制必须做到科学分类,执简驭繁.
2009年2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正式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生效.由此,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提高重视,共同行动,一起保护文化遗产中最精美的艺术.作为成员国,依照公约规定,健全立法及法律体系,完善必要机制,以提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力.
几个世纪以来,奇普罗夫齐的传统地毯编织技艺一直是这座保加利亚西北部小城的骄傲和幸福源泉.这里的每个人都按照严格的传统分工从事生产,女性主要负责编织,而男性则负责养羊、羊毛加工、染色、帮工以及销售.通常,奇普罗夫齐妇女会在家里编织并抚养孩子.小女孩在母亲和祖母的织布机边长大,对织布技艺耳濡目染(Santova,2000,19).之后与其他妇女共同编织大型地毯时,她们便逐渐掌握并精通了这门技艺(S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