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老龄化的挑战—衰弱:概念框架、风险评估及体力活动干预研究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专题报告(体质与健康分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dy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老龄化态势进一步的加剧,衰弱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社会问题,是实现健康老龄化面临的潜在挑战。衰弱及其干预措施已成为国际上老年学和运动科学领域的热点话题。研究目的:为衰弱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以及为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和推动形成老人群体的体医融合非医疗健康干预模式提供策略支持。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跟踪国内外关于衰弱的最新研究,在对衰弱的概念模型发展和风险评估工具进行介绍的基础上,着重围绕近年来体力活动对衰弱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总结,并梳理了体力活动干预老年衰弱的相关研究。研究结果:(1)依据衰弱循环模型、累积健康缺陷模型、整合概念模型等理论框架,国际上提出了衰弱的概念,但对这一概念还未有统一的界定。应用较为广泛的定义是2013年国家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IAGG)达成的共识,即衰弱是由于力量减弱和生理机能异常,造成的个体依赖性增加,脆弱程度升高和死亡风险上升的一种状态。衰弱的概念在2010年左右被引入我国,由于翻译的原因,有"虚弱"和"脆弱"等多种表述,在医学上,多数学者普遍采用"衰弱"或"衰弱综合征"进行表述。(2)医学和老年学研究者提出了多个评估工具对衰弱进行评估,但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评估工具。认可度较高的量表主要有基于衰弱循环模型开发的衰弱身体表型(Physical Frailty Phenotype,PFP或FP)和FRAIL(Fatigue,Resistance,Ambulation,Illness,and Loss of Weight)量表;基于累积缺陷模型开发的衰弱指数(Frailty Index,FI);基于整合模型开发的格罗宁根衰弱量表(Groningen Frailty Indicator,GFI)和蒂尔堡衰弱量表(Tilburg Frailty Indicator,TFI)。其中,衰弱身体表型(FP)和衰弱指数FI是最常用的衰弱风险评估工具。FP评估的优点是较为客观,常被用于衰弱风险因素的探索和衰弱干预效果的评价,也常作为"金标准",但它从身体单一的维度去测量衰弱,没有涵盖心理和社会等维度指标,完成其测量也需要设备辅助且耗时较长,并不适合临床上的快速诊断。衰弱指数FI采用多种健康表征来测量机体健康赤字,其内容涵盖了认知功能、患病情况、自理能力、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既有客观测量的指标,又包含主观自评式指标,对评估和预测老年人健康状况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近年来被广泛用于老年学、人口学和社会学等研究。(3)横断面和纵向追踪研究显示体力活动和衰弱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横断面研究发现MVPA和衰弱呈负相关,从事MVPA的时间越久,衰弱的发生风险越低;对比不同模式的体力活动发现,不管是持续性MVPA,还是间歇性MVPA均与衰弱程度呈负相关,间歇性MVPA对降低FI的效果大于持续性MVPA。纵向追踪研究显示,具有衰弱状况呈积极改变的人群表现为较多的MVPA和较少的SB时间,衰弱轨迹未发生改变的人群则表现为较多的SB和较少的LPA时间,而衰弱轨迹呈现负向变化的人群则表现为较多的SB和LPA时间,同时较少的MVPA时间。(4)通过有效的干预有段,衰弱是可以被逆转或改善。多种手段对衰弱的逆转均有一定的作用,被广泛认可治疗衰弱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运动干预。ICFSR也将运动干预视为治疗衰弱的主要措施,处于"强推荐"层级。运动类型中,尽管有氧运动、抗阻训练等运动形式对改善衰弱均有一定的作用,但多组分的综合运动形式在改善衰弱状况和提升身体功能方面的效果最佳,优于单组分的运动。此外团体训练的运动组织形式和中等强度运动能有效的改善衰弱,但仍需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衰弱是老年人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可增加不良健康事件的发生风险,其概念的提出基于一定的理论依据,不同概念的存在是基于理论依据的差异;基于三种不同的理论模型,国外开发了多个衰弱风险评估工具,FP和FI是目前临床筛查和科学研究应用最广的工具;横断面和纵向追踪研究表明体力活动和衰弱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体力活动对衰弱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能延缓并逆转衰弱发展进程,其中,多组分的综合运动类型、团体训练的运动组织形式和中等强度运动能有效的改善衰弱。建议:一、在参照国际上衰弱评估标准的基础上,开发适合我国人种、体质和文化以及不同适用场景的衰弱评估工具,以便能够更好的识别衰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干预;二、通过老年医学、运动科学、护理学等多学科协作,共同开展衰弱的运动干预研究,在医院、社区和养老机构等不同场景,形成改善衰弱的最佳运动处方;三、基于我国以人体的生命整体观为基础、融合了中医养生的思想,具有预防疾病和治病除疾功效的传统健身功法,开展防治老年人衰弱的效益研究和推广应用,积极探寻运动干预的中国方案。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后,企业制度的演变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大的阶段。改革开放前,中国企业制度实现了从不同所有制企业制度并存向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微观结构的转变。改革开放后,又逐步从公有制经济主导的企业制度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微观结构的转变。回顾70年实践历程,中国企业制度的演化是围绕确保企业的生产性功能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在不同时代环境条件下,需要寻找
货物铁路运输是一种经济快速的货运方式,钢卷火车运输传统的装车方式主要是通过手工方式,存在装车效率低、装载率低、信息出错率高等弊端,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随着人工智能及工业控制自动化的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无人起重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多。铁路运输的传统装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及货运量增加的要求,改变传统装车方式实现钢卷的无人化吊装成为钢卷火车运输的研究热点。结合湛江钢铁厂成品仓库无人化项目经验
为了改善血管支架置入后近壁面的血流特性,抑制血管支架内血小板、脂类等物质的黏附,降低支架内出现再狭窄现象的概率,基于仿生学原理,在管状血管支架内表面设计了不同高度的正六边形凸起微织构,采用有限元法探究了不同高度微织构在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内对近壁面处血流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无织构支架,内壁带有微织构的支架能够有效改善血流状态,在心脏收缩期当血液流速达峰值时刻,微织构高度为35μm的支架下血流
沙垛1井的勘探突破表明,苏北盆地阜宁组页岩油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苏北盆地阜宁组二段泥页岩纵向发育特征及横向展布规律控制因素不清,制约了苏北盆地页岩油的发展。为了苏北盆地页岩油的大规模勘探与开发,开展了苏北盆地阜二段泥页岩层系纵横向非均质性研究,明确了阜二段泥页岩非均质性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苏北盆地阜二段泥页岩层系纵向可分为4种岩性组合,不同岩性组合具有不同的测井特征。受环境、岩性非均质性
建设美丽乡村本质上离不开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目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的现实困境表现为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不足、结构失衡以及监督机制不健全等。据此提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化路径: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健全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优化农村公共产品结构;培育现代农业载体,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健全监督体系,提高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总结分析中国陆相页岩油与北美海相页岩油的地质、开发特征差异,梳理了中国陆相页岩油开发评价方法与技术进展,指出了中国陆相页岩油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阐述了中国页岩油开发评价技术在有利岩相识别、储集性表征、可动性评价、可压性评价、产能评价及地质建模-数模一体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中国陆相页岩油高效勘探和有效开发面临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勘探开发技术体系不完善、工程技术与国外差距大、开发成本高等多方面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与衰弱综合征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11月~2021年9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干部病房住院的老年患者,最终纳入67名患者并分为3组[非衰弱组(n=31),衰弱前期组(n=23)和衰弱组(n=13)]。收集整理各组患者24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bloodpressuremonitoring,ABPM)数据、腹围以及空腹血糖、血脂、低密度脂蛋白(low
通过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和核磁共振等实验,表征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页岩油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并探讨了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孔隙度平均为7.55%,渗透率平均为0.149 mD,属于典型的特低孔、超低渗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溶蚀孔、残余粒间孔、黏土晶间孔为主,并发育少量微裂缝;(2)储层整体排驱压力较
苏北阜二段页岩油首次获高产稳产突破。为了提高页岩油的勘探评价认识,根据页岩油储量计算规范,页岩油储层七性关系研究是一项重要内容。从溱潼凹陷阜二段泥页岩沉积特征,岩石类型划分,矿物成分特征入手,综合应用测井资料,包括常规测井及成像测井资料,岩心分析化验资料,通过统计分布规律及建立交会图版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岩性、物性、电性、地化特性、含油性、脆性及地应力特性进行分析评价,明确工区页岩油层“七性”关系特
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一、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变化1.老年人容易产生衰老感:常常表现为意志衰退,情绪消沉:首先是身心状态的变化,感知能力下降。如头发由青丝变成花白,健步如飞变成步履蹒跚,精神饱满变成气力衰弱等。其次是生活、工作及社会环境的改变。如,退休赋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