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氢酸深穿透酸化应用效果分析

来源 :第四届全国低渗透油气藏压裂酸化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Cl-HF体系是砂岩储层酸化的常规酸液体系,但是这种酸液体系在油气田开采应用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氢氟酸(HF)对黏土溶蚀的速度过快,使得酸液作用时间短而最终导致酸液在储层中的穿透距离短;二是HF与黏土矿物反应会产生二次沉淀而造成地层伤害,严重时会导致酸化效果为零.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酸液体系,解决了这两个难题.这种新型的多氢酸体系是由一种复合膦酸与氟盐反应生成氢氟酸,由于这种新型复合膦酸含有多个氢离子,因此被称为"多氢酸".
其他文献
二连盆地储层渗透率一般在1×10-3μm2,有的甚至只有0.1×10-3 μm2.孔隙度平均10%,岩心实验表明80%吼道在0.1μm,黏土含量在10%~20%,且主要以蒙皂石为主,黏土膨胀性大,储层低孔、低渗特征明显,80%探井需压裂改造来认识储层.以往国内外研究表明针对该类储层低伤害的压裂技术成为该类储层改造的关键.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新型的综合低伤害压裂技术,具体表现在液体材料上
S628块为变质花岗岩储层,埋深大,施工压力高,天然裂缝发育,加砂异常困难.通过压前储层综合评价、压后产量综合影响因素分析、压裂液优选、压裂设计参数优化等方面的研究,确定了区块整体压裂的实施方案,压后效果显著,为区块开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青海油田地处柴达木盆地西部,低渗难采石油地质储量超过2.7×108t,主要集中在尕斯E31、南翼山浅层、七个泉、乌南等油藏.由于盆地沉积时间晚、沉积环境变化较大,储层普遍具有泥质含量高、储层薄、油气水层间互、储隔层地应力差小等特点.针对常规压裂裂缝高度过度延伸、措施成功率低、储层有效支撑效率低、措施后暴性水乃至施工失败等问题,进行了储隔层地应力剖面回归、裂缝延伸敏感性参数分析、人工转向地应力场有限
针对吐哈雁木西、鲁克沁、温米等油田随着开发深入,原有防砂工艺不能满足油田开发需求,转变观念,针对各出砂区块油藏特点,配套形成了压裂充填+机械防砂一体化技术、纤维+涂敷砂复合压裂防砂技术、萨克泵、螺杆泵携砂采油技术,开展了综合防、携砂研究与应用.2008-2009年累计实施防砂新技术作业施工180井次,防砂成功率98.1%,有效率94.7%,累计增油8.6×104t,基本满足了雁木西、鲁克沁、温米油
塔里木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极强,缝洞关系、油水关系非常复杂,为了实现水平井单井高产稳产和油气藏的高效开发,水平井分段改造已成为一种必要手段.在材料高温性能及相应分段工艺技术满足的前提下,水平井科学有效的分段是获得高稳产能、实现高效开发的关键.针对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形成以三维地震精细刻画储层为主导,钻录井、测井与测试等动静态资料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技术,从而确定井眼轨迹、地应力方位和缝洞储集体的空间关
酸化压裂施工中,酸液滤失由裂缝壁面滤失和酸蚀蚓孔滤失两部分组成,特别对于易形成蚓孔的中高渗及缝洞型储层,蚓孔滤失是酸液滤失的主要部分.目前的酸压设计中,均未充分考虑酸蚀蚓孔对酸压效果的影响,往往造成酸液滤失过大、酸压效果差等问题.文章细分蚓孔滤失为蚓孔体积扩展、蚓孔壁面滤失和蚓孔端部滤失三部分,充分考虑了蚓孔对酸压效果的影响;考虑酸液对裂缝形态的影响,建立了酸压前置液和酸液双液系统裂缝形态数学模型
库车前陆冲断带裂缝性气藏钻井过程中高含加重剂的钻井液漏失严重,常规基质酸化难以解除储层深部污染.通过室内开展岩心流动实验,模拟钻井液对天然裂缝伤害及酸处理的过程,表明钻井液对天然裂缝伤害严重,伤害率均大于50%,且天然裂缝渗透率越高,伤害越严重,甚至出现伤害率接近100%的情况,保持裂缝张开的"砂岩酸压工艺"能使伤害得以有效解除,渗透率均可恢复至污染前的60%以上.从而针对高压天然裂缝性砂岩提出了
地面交联酸就是在地面运用交联剂交联形成冻胶,提高了酸液的黏度,降低了酸岩反应速率和酸液的滤失速率,实现了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深度酸压改造.针对塔里木油田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岩性有差异和缝洞发育程度不同等特点,经过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以地面交联酸酸液体系为基础,逐渐形成了适合塔里木油田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面交联酸酸压工艺技术,包括前置液+交联酸、前置液+交联酸与胶凝酸多级注入、前置液+交联酸与
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储集空间为孔、缝、洞及其各种形式组合,非均质性极强,应用单项资料进行改造前评估具有片面性.在深化油藏地质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相、物探、录测井、取心、测试等资料,形成动静结合的立体评价方法,量化各种资料的评分标准,建立了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储层压前地质综合评估方法,为科学选井选层及储层改造方案优化提供了决策依据,减少了无效作业.该方法在塔中和塔北油田应用,改造成功率较应用前
本文在分析塔中XC井储层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造措施,首次在单井深度大于5000m,温度大于125℃的条件下成功加砂大于40m3,最高砂比35.4%;压后通过测井曲线对比、成像测井图像对比、产液剖面测试情况以及酸压模拟等手段,分析了该井长裸眼段裂缝起裂位置、方位和形态,在此基础上针对该区块常用的长裸眼段笼统酸压完井方式提出了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