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性肝切除为基础的精准肝切除治疗肝胆恶性肿瘤

来源 :2012全国普通外科新理念新技术研讨会暨海南省医学会第15届外科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yZh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以解剖性肝切除为基础的精准肝切除治疗肝胆恶性肿瘤的应用体会。方法: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本科以精确的术前评估、精密的手术方案和精良的术后管理为前提,实施解剖性肝切除手术治疗肝胆恶性肿瘤24例,达到了精准肝切除目的和效果。术前进行肝功能、肝脏储备功能、肝脏血管情况及预留肝脏体积等的综合评估。全部病例行解剖性肝切除,肝切除在利用普通电刀,血管钳钳夹和钛夹法的情况下完成,部分病例运用Pringle手法或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控制人肝血流。对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胆瘘、严重的肺部感染、腹腔出血、肝功能衰竭及术后死亡率等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患者均完成了解剖性的肝切除。所有恶性肿瘤切除后切缘阴性.平均手术时间为296 min (93~66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78 mL (220~2500 mL).有1例(4.2%)患者术后出现胆漏,1例(4.2%)出现术后肝功能衰竭和腹腔渗血,经治疗后恢复;2例(8.3%)出现了严重的肺部感染,腹腔脓肿和严重的切口感染各有1例(8.3%),未有死亡病例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为29.2%.随访期内有1例肝细胞肝癌患者出现肝内复发,1例胆囊癌患者出现肝转移。结论:解剖性肝切除是精准肝切除的基础,精准肝切除不能仅仅依靠先进的医疗器械,在具有娴熟的手术技术和清晰的肝脏解剖的前提下,利用普通的手术器械仍能完成精确的肝脏切除。
其他文献
目的:制备释药平稳的艾塞那肽双层微球,并采用模型化的方法定量描述艾塞那肽双层微球的体内释药行为、药物动力学行为和不同时间下的降糖效果,探索用于表征缓释微球体内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行为的新模型.方法:以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缓释材料,采用水包油包油法制备艾塞那肽双层微球,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制剂学评价.采用高脂饲养并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糖尿病大鼠皮下给药后于设定时间采血
目的:建立血浆中硫唑嘌呤活性代谢产物6-巯基嘌呤浓度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以200μL6-巯基嘌呤血浆样品为内标,加5OOμL乙睛沉淀蛋白,10000r/min离心1Omin吸取上清液55℃下氮气吹干,以流动相100μL复溶,10000r/min离心1Omin,取上清液20μL进样.结果:在2.5~200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血浆最低检测限为2.5ng
目的:探讨利培酮及其活性代谢产物9-羟利培酮药动力学特征与其代谢酶CYP2D6基因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健康志愿者空腹口服2mg利培酮片,取给药前后19个时间点的静脉血.采用LC-MS/MS(液质联用)测定血浆样品中利培酮及其主要活性代谢物9-羟利培酮血药浓度,并进行药动学参数计算.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法检测CYP2D6多态性.统计分析利培酮及其主要
会议
目的:探讨应用精细肝脏外科理念治疗肝血管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行肝切除的52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精细肝切除术23例,传统肝切除术29例。结果:5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顺利康复,术中及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发生.精细肝切除术组与传统肝切除术组相比,手术时间延长[(128.0±25.7)min vs (100.9±20.4)min,P<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患者行腹腔镜射频消融(LRFA)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行LRFA患者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55~74岁,平均(64.00±7.40)岁,共9个瘤体,肿瘤均位于肝脏表面、肝左外叶、近膈顶或邻近胆囊等空腔脏器.肝功能均为Child A或Child B。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LRFA,均未中转开腹,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肝部分切除在中期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1年9月36例因肝细胞性肝癌收住本科的病例,采用射频消融联合肝部分切除17例(试验组),单纯手术切除19例(对照组),术前采用肝功能Child评分标准、吲哚菁绿排泄试验(ICG)等方法对患者肝功能进行评估,术后7天结合肝功能各项指标对进期并发症进行评价,术后4周以AFP、增强CT、超声造影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15min滞留率(ICG R15)在评估术中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行肝部分切除术的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术中是否阻断第一肝门随机分为阻断组(23例)和未阻断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R15、术中R15),术前及术中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的变化(△R1
目的:探讨精细肝切除在转移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46例转移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传统肝切除组27例和精细肝切除组19例。传统肝切除组:术前常规血检,结合吲哚菁绿排泄试验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同时应用二维超声、超声造影、双期增强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情况,应用钳夹法切除肿瘤组织。精细肝切除组:除传统肝切除组检查方
目的:探讨肿瘤位于7或8段的肝癌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手术切除的149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0例,女性29例;年龄19~75岁,平均53.1岁。肿瘤位于7或8段或并存于其他肝段53例(7、8段组);肿瘤位于其他肝段96例(非7、8段组)。比较7、8段组与非7、8段组手术切除后的效果。结果:7、8段组肝癌在切除时完全翻转右半肝,非7、8段组肝癌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