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文献资源库”的建设与发展

来源 :2017年第二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xiant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古文献资源库”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建设项目,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网络型书目数据库,它的成员馆在不断增加,各种数字资源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它的各种书目数据都在经历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质量将逐步提高;今后它还要在其发布平台“学苑汲古”上增加与用户的交流互动功能,随时吸纳读者和用户的批评建议。总结出了通过数据库的建设,初步摸清了高校古籍收藏状况,使得高校古籍数字化和保护工作的开展有数据可依,有数字资源可考等方面。
其他文献
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长期的专业学习,更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至今已十年,其间对古籍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一直持续进行,其重要性日显突出.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在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培养一直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工作重点”.中华古籍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而古籍数字化这一新兴技术模式有效地保存了现存古籍资源,并借助信息技术挖掘其中隐含
古籍保护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的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也要求我们从实践出发,并且上升到理论,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探索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的理论问题.南京艺术学院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成立于2005年,至今已经走过十多个年头.我们一直在办学实践中思考、摸索、总结,我主要把我们在办学实践中的做法与想法提出来,以就教于各兄弟院校,总结出了学科属性不明,缺乏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等方面的建议。
古籍的装具,特别是古籍的内装具及直接接触古籍的纸张、隔板等,对古籍保存具有较大的影响.良好的装具可以在古籍周围构成利于保存的微环境,除具有防潮、防尘、防污、防指印等作用外,还能有效防止环境中的污染空气对藏品的损害.但若装具的材质具有酸性或是含有其他可能给书页带来伤害的杂质,就会加速古籍的损坏.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提议和支持下,由复旦大学图书馆、文物与博物馆系、高分子科学系、生命科学学院等院系合力共建的综合学科平台.研究院于2014年11月份成立,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发展成“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复旦大学传习所”“古籍书目数据研究中心”“中华古籍保护技术基础科学实验室”“版画与家谱制作中心”等机构并行的
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是文化传承和历史研究的重要阵地.从文物资料保存保护的角度来看,三者都对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温湿度、空气、光照和生物因素等诸多环境因素中,生物因素中的微生物可以对图书、档案和文物等造成直接且不可逆转的影响.它们可以造成纸张、丝织品等纤维材料载体因机械强度降低而糟朽,可以造成石质文物的片状剥落和粉化,可以造成金属制文物的腐蚀,还能分泌色素遮盖在图书、档案、文物表面,严重影响这
本文中,将能用于保护古籍善本的微生物统称为“有益菌”,将能造成古籍损伤的微生物称为“有害菌”,并简要地总结了近年来“有益菌”和“有害菌”在古籍相关领域中的科研方向及其成果,为古籍保护提供新思路。
近年来,古籍修复与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领导下,国家级、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及各地传习所等相继成立,古籍修复与保护工作稳步而有序地开展,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古籍修复与保护的力量日渐增强.相对于我国浩瀚的古籍藏量,现有修复力量仍然不足,高校图书馆问题尤为突出.一些高校虽然也拥有可观的古籍藏量,但在从事古籍修复与保护的工作人员数量上,却无法与藏量相近的公共图书馆相比.充分发挥在校学生在高
《克复堂记》一书是湖南图书馆馆藏善本,2015年经笔者修复.由于该书各册书品不一,破损严重,修复过程中遇到不少棘手的技术问题,涉及古籍修复工作原则和技术方法,值得认真探讨.一、《克复堂记》一书的基本情况(一)《克复堂记》简介《克复堂记》是湖南长沙湘乡颜氏的一套家用账簿,共有五本,记载了颜家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至咸丰三年(1853)五年里的一应财产与实物收支情况.原书未署名,据书中所夹“颜兴祥
在全社会数字化背景下,高校纸质档案数字化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蓬勃开展的数字化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尤其是忽视对档案原件的管理保护.笔者于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参与南京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南艺”)综合档案室档案整理修复及档案扫描工作,经历了档案纸质原件的提取、出库、拆卷、整理、修复、扫描、录入、复原装订、入库等全套工序,其间遇到了各种威胁档案纸质原件的问题.在此,笔者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建立互联网古籍数字化模式.从图书馆学科意义上讲,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的建设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将分散的古籍资源,由分散在各地各收藏单位的古籍整理人才整合在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上,供分散在各个专业的研究者共同使用,实现全国古籍资源的共建共享,使得图书馆学的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得以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