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选官原则的确立与“科举社会”的唐代形态

来源 :郑天挺先生110周年诞辰暨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ffhvkn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举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笔者目力所及,在已有的研究中,对“科举社会”的界定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才选拔的标准及其体现的价值取向,如郑若玲认为,宋代以后,科举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及其重大影响,使中国逐渐成为一个以“凭才取人”的人才选拔标准和能力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为表征的科举社会。二是社会流动机制的形成和新社会阶层的产生,如近藤一成提出了“宋代科举社会”的概念,其对科举社会的界定是,居于最上层的科举及第者以及科举应试者与自称有应试能力之人,被认为是区别于庶民的士人,正是他们构成了不同于庶民层的“士人层”社会,即科举社会。近藤一成认为,科举不仅源源不断地产生和补充社会构成中的“士人层”,而且也建立了让落第者信服的机制,从宋朝科举社会成立以后,一直到清朝,科举超越王朝的交替,持续发挥了传统社会体制再生产的机能。近藤一成界定的科举社会是一个这样的社会:由科举维持社会持续流动、并保持一个相当庞大的动态的士人层,形成了一个传统社会体制再生产的系统。
其他文献
从1996年我们整理出版了张居正的《帝鉴图说》之后,又陆续整理出版了《张居正讲评皇家读本》(1998)、《张居正讲评、、皇家读本》(2007)、《张居正讲评皇家读本》(2007年)、《张居正讲评皇家读本》(2009年)共七部,在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国学的浪潮中,颇受读者欢迎。
在明代的制度中,建言会议是明代议政制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但以往一直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它是礼部主持且定期举行的由各衙门堂上官参加的专门讨论国家政策及执行情况的会议,明代许多政策的制定及调整,就是根据建言会议的结论做出的。
明代的宗室分封对有明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引发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宗禄问题,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宗室犯罪问题。关于明代宗藩问题的研究,一直受到学界同仁的关注和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多,对于宗室犯罪的探讨,近十年来,也出现了一批成果。通过宗藩犯罪问题的研究,一定程度揭示了明代宗藩的弊政以及宗室对社会的危害,但涉及宗室犯罪的惩治和罪宗管理的研究尚有待深入,对宗室重犯问题的惩处和管理。更
张廷玉《明史·地理志》是官修正史地理志的上乘之作,向以体例严谨、详略得当、断代色彩明显而著称。但金无足赤,其中的疏漏讹误亦在所难免。以《地理二》为例,中华书局校点本、黄云眉《明史考证》已经纠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经据有关史料校读考证,中华点校本之相关讹误仍有数十处之多。今按原书顺序列出考订,希望能对《明史》的益臻完善以及研究者利用史料有点滴帮助。所引志文皆标注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4月第一版页码行
从战国到秦汉,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转型时期,用清人顾炎武的说法,是古代风俗大变的时期,人们经常引用他关于“周末风俗”转变的那段经典之论:《春秋》终于敬王三十九年庚申之岁,西狩获麟。又十四年,为贞定王元年癸酉之岁,鲁哀公出奔;二年,卒于有山氏。《左传》以是终焉。又六十五年,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之岁,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又一十七年,安王十六年乙未之岁,初命齐大夫田和为诸侯。又五十二年,显王
十六国时期是诸政权割据纷争、兵革不息的时期,连绵不断的战争对甲仗的需求量极大,其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政权的生存兴衰,故这一行业不仅受到当时各政权的格外重视,亦应为后世史学家所关注。不过,目前所见有关这一时期甲仗生产的文献记载很少,从而导致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也很少,笔者所见只有杨泓先生在论述古代兵器演变时曾涉及到十六国时期的甲仗制作,杨先生在研究中大量应用了考古成果,将其与文献资料结合起来,筚路蓝缕
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先生的《及时学人谈丛》一书,作为《南开史学家论丛》首册,2002年9月于中华书局出版,距今有年。然每一捧读,总会激发颇多感知。本书与一般的论文选集不同,其中固然也有曾经发表的学术文章,但更多的是郑老生前未曾面世的存稿、学术报告、对研究生专题讲座的记录、治学与工作的札记、在学界的通信等等。惟因形式和内容之多样,方能生动地彰显作者的情操、理念以及所处环境的真情实貌,而《及时学人谈丛》
郑天挺教授是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曾先后在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南开大学任教,担任过北京大学秘书长兼历史系主任、西南联大总务长、南开大学副校长兼历史系主任、第一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组组长、中国史学会执行主席等众多的学术领导职务。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期为数不多的几位历史学国家一级教授之一,亦是中国史学界在20世纪中重要的领军人物。
一、新历史考证学是20世纪影响至巨的史学流派,而对它经历了怎样的演进路径?新历史考证学者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性治学经验是什么?在今天对我们又有何宝贵的启示?上述诸项迄今均尚未得到清晰的解答。这些问题的探索不惟对于总结20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关系重大,而且对于推进当代史学的发展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愿对此略申己见。
玉梅君博士论文《傅维鳞与(明书)研究》经几年的修改,杀青将付梓,嘱我为之作序。我欣然应允,其原因有二,一、玉梅君是我指导的第一个中国史学史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她在北大几年的攻读甘苦和学术进步,我忝为导师,多有了解,尚存点滴感言。二、十余年来,我为本科生讲授主干基础课《中国史学史》,较为系统地翻检一些有代表性的典籍和史学史方面的论著,因教学之需,平常也注视其学科前沿动态。这对我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