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加密探测资料分析冷式切变线类大暴雨的动力结构

来源 :2011年第八届全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elra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风廓线雷达、多普勒天气雷达、梯度风塔、地面加密自动站和闪电定位仪等非常规观测资料,对发生在山东东南部沿海青岛的一次大暴雨天气的动力结构及演变进行了分析,以探索如何综合应用新资料追踪暴雨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本次大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是冷式切变线,冷空气从对流层低层入侵,切变线在850hPa以下层次明显,地面冷锋逐渐演变为静止锋.(2)暴雨过程经历了两个强降雨和一个弱降雨时段,30mm/h以上的短历时强降雨发生在冷空气刚入侵阶段,伴随强雷电.(3)强降雨主要发生在925hPa切变线附近,降雨分布在925hPa切变线的东北风与850hPa切变线的西南风叠置区域.大暴雨的分布与切变线走向基本一致.(4)在切变线移动和发展过程中,水平风有明显不同:冷空气刚影响时,对流层低层产生了明显的中尺度低压环流,是导致对流性短历时强降雨的关键因素;静止锋形成的时段内,从低层至高层,低压环流消失,代之以较强西南风与弱西北风之间的切变线;在静止锋维持的后期,低层和高层均转为西北风,仅在中层有西南风与偏北风之间的切变线,从而产生稳定性弱降雨.(5)风廓线对降雨的起止、盛衰有较强信号,当从中层西南风风速增大且不断向下扩展,直至的持续时间约4h后且西南低空急流明显加强,当近地面转为东北风时,强降雨开始,强降雨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在风廓线雷达上表现为中低层强西北风和强西南风交替出现,降雨强度与交替的高度有关,当各层均转为稳定的西北风时预示降雨结束。
其他文献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自动气象站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30日短时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期间500hPa高空槽与850hPa切变线形成前倾形势,前倾槽为暴雨中尺度系统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和动力条件.此次暴雨中尺度活动特点是:降水时空变率大;TBB密集区和上冲云顶的位置对暴雨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短时突发性强降水雷达回波强度达到55dBZ
利用常规资料、区域气象自动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闪电定位资料等,对2010和2011年山东出现的两次早春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重点研究了暴雪的对流性和成因.研究表明,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地面气旋(倒槽)等影响系统是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高空和地面天气系统在时间和空间配置上的差异是造成暴雪对流性不同的关键原因.红外云图能够很好地反映暴雪天气过程对流性的强弱;多普勒天气雷达可以清楚识别
本文综合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以及LAPS中尺度分析资料,采用Barness带通滤波方法提取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信息,对此次强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演变特征及暴雨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急流和南压高压的配置有利于高空辐散的加强,前倾槽结构特征有利于触发对流;暴雨中心存在明显的低层正涡度(负散度)和高层负涡度(正散度)的耦合形势,对大暴雨的维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强降水区假相当位温等
通过对2011年8月15日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出现的一次区域性大雨、局地暴雨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卫星云图、物理量场诊断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贝加尔湖至北疆的高空槽东移南压过程中,与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在青海东北部交汇是产生这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过程前期连续高温天气积累了足够的能量条件,总温度在300 hPa到700 hPa均≥68℃,500 hPaθse场上有≥78℃的高能舌伸到青海东北部地区,K>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观测自动站、风廓线雷达、L波段探空风、微波辐射计和NCEP 1°×1 °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2月9-10日北京降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此次降雪过程是在东风回流和地面倒槽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华北地区的东风回流具有西北方向浅薄、东南方向深厚的楔形结构,同时具有湿冷的特性.虽然东风前沿有辐合上升气流和锋生,但是回流并不是此次北京降雪的主要动力机制,而只是起到冷垫和近地面层小幅度
利用常规观测、自动站、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模式高分辨资料,对2011年11号台风"南玛都"引发的浙江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缓慢移动的"南玛都"使其东北侧的东南急流长时间维持在浙江东南部,急流左侧的风场强辐合和浙江地形辐合抬升作用,有助上升运动在弱对流不稳定或中性层结大气中强烈发展,是强降水的有利动力条件.(2)活跃的西南季风与台风东侧偏南气流的连接维持了低空急流对水汽的输送,大
本文对2009年2月24日至3月5日我国南方锋面北侧冷气团中连续冰雹天气过程的特点、环流形势和环境场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这次冰雹过程是发生在我国南方典型的连阴雨天气形势背景下,欧亚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形势,副热带高压偏强、中南[印]半岛为低槽区,高原有5次短波槽东移,中层700hPa暖湿气流势力强盛.冰雹发生在地面静止锋面北侧冷气团中,距锋面有300-600km.这种冰雹天气属于高架对流
随着精细数值天气预报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式预报和临近预报的融合预报近些年来发展较快,融合预报主要提高2~6h的短时预报效果,解决临近预报外推的时效和数值预报资料同化的时效以及模式的SPIN-UP等问题.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借鉴香港天文台和美国NCAR的融合(blending)技术,研发融合BJ—ANC系统逐6分钟0~6h外推预报结果和BJ-RUC系统逐小时的0~6h定量降水预报(QPF)技
利用MTSAT-IR卫星数据对2010年2月23-25日发生在黄渤海地区的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进行了遥感检验,并结合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数据、NECP的FNL客观在分析资料、NEAR-GOOS的海表温度(SST)数据分析了海雾形成、维持和消散的云图演变特征、边界层特征和生消机理分析.结果表明:(1)大雾形成前低层水汽非常充沛,孟加拉湾的南支槽在东移过程中,槽前西南气流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及沿海高压脊后部
面向业务数值预报,开展了多来源/多平台卫星AMUS-A温度微波资料、风云导风资料、全国地面自动站资料、GPS掩星资料等4类重点资料的质量控制、同化分析等关键技术研究,从而实现这些资料的业务应用能力.NOAA-18,METOP-2卫星AMSU-A辐射率资料和GPS掩星资料的连续同化预报试验结果表明,上述资料对南北半球的分析预报有较大的改进,对南半球的改进更为明显.改进了风云导风资料从生成时的逐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