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维生素E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来源 :第九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ming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E投喂异育银鲫(初始重:63.6±0.1 g),通过13周的生长实验来探讨饲料中维生素E对异育银鲫的生长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酪蛋白-明胶为主要蛋白源配制等氮等能的7组饲料,维生素E添加水平分别为0、20、40、60、80、100、120 mg/kg.实验在水温为26.1±2.1℃的圆形玻璃纤维缸中进行,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天投喂2次,以生长、组织维生素E积累和相关酶活确定异育银鲫对维生素E的利用情况.实验结果表明,E0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E100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摄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E100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E0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E20和E100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E80(P<0.05),其余各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处理组之间的脏体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SOD活性不受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的影响,E0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E60、E100和E120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没显著性差异(P>0.05).
其他文献
以高直链玉米淀粉和糯玉米淀粉分别作为饲料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来源,配制了直/支链淀粉比例分别为0/25(Diet 1),3/22(Diet 2),6/19(Diet 3),9/16(Diet 4)和12/13(Diet 5)的5组等蛋、等能且等淀粉含量的饲料,饲养暗纹东方鲀幼鱼[初始体重为(7.05±0.05)g]60 d,考察饲料中不同直/支链淀粉比例对其生长、饲料利用、消化酶活性和血液生化指标的
采用3×2双因素试验设计(3脂肪水平:18%、21%、24%,即F18、F21、F24;2蛋白水平:38%、48%,即P38、P48),在海水工业化封闭循环养殖(RAS)条件下,选用初质量650.0±45.50 g大西洋鲑(Salmon salar L.)720尾,进行56d动物试验.结果表明:(1)中脂肪和高蛋白水平组生长性能佳,二者组合(P48F21)效应最佳.(2)高蛋白显著提高肌肉9种必需
在室内水族箱条件下,以俄罗斯鲟幼鱼(4.42±0.06g)为对象,探讨了投饵频率对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和氨氮排泄的影响.试验采用等量投饵法,共设置4个投饵频率(2次/天、3次/天、4次/天和6次/天,分别记为F2,F3,F4和F6组),投饵试验为期42天.结果表明,随着投饵频率增加,实验鱼的增重率升高,饵料系数下降.其中,F6组增重率最高,为461.33%,但与F3组(409.67%)和F4组(4
本文研究了在实验室条件下几种提高饲料磷利用率和减少磷排放措施的效果.结果发现减少饲料中可利用磷的含量,提高了磷的利用效率,增加了鱼体脂肪含量.当饲料中可利用磷含量很高时,黄颡鱼幼鱼处于氧化应激状态,且不能依靠自身的抗氧化能力来清除产生的过多自由基,导致组织出现氧化损伤.低磷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对黄颡鱼幼鱼的生长、体成分、脊椎骨成分以及抗氧化性能没有显著影响,反映了该鱼对饲料维生素D3水平较强的适应
本实验研究投喂频率(2 m/d、4m/d、6m/d)和饲料蛋白水平(30%、34%、38%)异育银鲫幼鱼生长、饲料利用、氮磷碳排放和血清游离必需氨基酸动态的影响.每个处理3个平行,鱼体初重约4.06g,实验周期为8周,饱食投喂.养殖实验结束后,在相同的投喂策略下于8:00、10:00、12:00、14:00、16:00、18:00和20:00监测血清游离必需氨基酸的浓度.投喂频率和饲料蛋白水平显著
本研究旨在评价养殖水体中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对草鱼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水体中益生菌的添加显著提高草鱼肠粘膜中MHCI和TLR3及肝脏中IgM、TLR3和TLR7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肠粘膜中MyDd88和TLR7及肝脏中抗炎因子TNF-a、IL-8和TGF-BETA表达量(P<0.05).454测序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Chlo
鱼粉的新鲜度取决于原材料贮存过程的腐败程度,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以罗非鱼的副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纯培养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研究其冷藏贮存过程致腐菌群的变化,并探讨了芽孢杆菌来源N-酰化高丝氨酸内酯酶AiiB546对致腐过程的调控.DGGE结果表明冷藏7d时以Proteus vulgaris,Vagococcus carniphilus和Proteus mirabilis而14 d时以
采用反向疫苗学技术获得的鳗鲡嗜水气单胞菌和创伤弧菌外膜蛋白基因二联表达产物免疫美洲鳗鲡,以检测其对鳗鲡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攻毒免疫保护力.试验将180尾鳗鲡平均分为三组,各组鳗鲡分别以PBS(PBS组)、嗜水气单胞菌与创伤弧菌二联福尔马林灭活疫苗(FKC组)、嗜水气单胞菌与创伤弧菌外膜蛋白基因二联表达产物(OMP组)腹腔注射0.2 ml.于免疫后14,21,28和42天收集全血细胞测定刺激指数,血清
选用初始平均体重为66.93±2.03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试验对象,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0%(对照组)和0.1%的植物提取物-鱼虾康宁(主要成分为葡萄籽提取物和多种植物源性物质,博仕奥(R))(试验组)60d,探讨鱼虾康宁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生长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了0.1%的鱼虾康宁显著提高了大口黑鲈的成活率和增重率(P<0.05
本研究比较了两株乳酸杆菌,强定植的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 JCM1170和弱定植的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 JCM1132对罗非鱼存活率、生长、肠道粘附菌群、非特异性免疫力以及抗病力的影响.罗非鱼投喂含不同菌株、不同浓度(0、105、107、109 cell/g)的饲料,持续5周.在饲喂开始和10,20,35d取肠道、肾脏和脾脏样品,分析罗非鱼的应激基因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