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酰胺对烧伤大鼠肠三叶因子表达的影响

来源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520y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烧伤大鼠肠三叶因子(ITF)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随机分正常对照(C)组,普通肠道营养(EN)组及添加谷氨酰胺的肠道营养(GLN)组.EN组用等量甘氨酸补足氮量,使两组大鼠保持等氮、等热卡,动态观察烧伤后两组大鼠ITF及ITF mRNA的变化.结果:正常大鼠小肠中ITF及ITF mRNA均有一定表达,烧伤后其表达一过性增加,随后明显降低.两组比较,GLN组大鼠肠组织中ITF及ITFmRNA水平明显高于EN组,同时GLN组肠粘膜受损程度也明显低于EN组. 结论:严重烧伤后肠粘膜结构受损是ITF合成下降的主要原因,谷氨酰胺能保护肠粘膜,维护杯状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促进ITF特别是ITF二聚体的合成和分泌.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坐骨结节处较大褥疮的修复方法;方法:9例患者均采用带血管蒂股前外侧肌皮瓣覆盖创面,术中需切除皮缘瘢痕及水肿肉芽至正常组织,深达坐骨结节,根据需要咬除部分骨质至出血,根据创面大小,按股前外侧肌皮瓣设计原则,在髂前上棘(A点)与髌骨外上缘(B点)作一连线,从腹股沟韧带中点(C点)向AB连线中点画线相交于D点,则弧形连线CDB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体表投影,在大腿下1/4以CDB线为中轴线设计肌
会议
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封闭技术治疗难愈创面的效果及特点性. 方法:难愈创面根据创口情况手术前后,根据创口大小选择合适尺寸VSD材料,缝合固定,半透膜封闭,采用持续或间断负压装置维系负压200mmHg~400mmHg,治疗至少7~14天以上,观察肉芽形成情况,创面愈合率;植皮或者其他皮瓣组织修复效果;创面最终愈合时间,局部肿胀和炎症、创面感染控制、细菌侵袭等的变化;手术次数、住院时间,平均费用,并与传统
会议
目的:探索应用菱形皮下蒂瓣法作为一种指蹼成形术新方法的效果及意义。方法:12例指间蹼状畸形患者共25个指蹼,采用菱形皮下蒂瓣设计判断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各蹼松解术后,指蹼间皮瓣成活完整无坏死,创口一期愈合,蹼间松解完全,形态及功能恢复均满意。结论:菱形皮下蒂瓣法松解指蹼粘连,切口设计简单,创伤小,移植保持指间蹼区域皮肤完整性,减少缝合线瘢痕挛缩发生几率,功能、外形恢复满意,值得推广。
会议
目的:探讨细铜针对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直径0.6mm的纯铜线制作铜针,方法是术中将高压消毒的铜线用水砂纸擦除表面铜锈后,用剪刀剪成所需要的长度,将其扎入海绵状血管瘤瘤腔内,留置5-7天拔除.同时,挤出瘤腔内容物.针孔任其自然愈合.结果:本组用细铜针治疗海绵状血管瘤7例14处,其中2例3处1次治愈,1例2处2次治愈,1例1处3次治愈,其他为1次治疗后,血管瘤缩小,好转出院.结论:用细铜
会议
目的:使用特定浓度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后连续传代,观察其形态学、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并与自身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进行比较,探讨LPS对后期瘢痕形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取处于增生期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分组:(1)阳性对照组(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组):(2)阴性对照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不予LPS刺激)
会议
目的:对比观察成人特重度烧伤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烧伤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1996-1998年成人特重度烧伤与2006-2008年成人特重度烧伤各30例,1996组以肠外营养为主(PN组),2006年组以综合肠内营养为主(EN组),对比分析两组烧伤后不同时间血浆白蛋白、IgG、转铁蛋白、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内毒素、脓毒症及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创面愈合时间、治愈率。结果:EN组对成人特重度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