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淮河流域旱涝急转期间大气低频振荡特征分析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0987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和淮河流域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3 年淮河流域旱涝急转期间降水特征及其与大气30~60d 低频振荡的联系。研究表明,2003 年夏季淮河流域在6 月底到7 月上旬出现了旱涝急转;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具有明显的30~60d 低频振荡特征,30~60d 滤波低频序列的解释方差占了总方差的35%,旱期对应降水低频变化的谷值,涝期对应低频变化的峰值。旱期和涝期大气环流也有明显的30~60d 的低频振荡特征。在中高纬度,旱期到涝期欧亚大陆自西向东的低频系统存在相反的配置,这一变化有利于东亚环流经向度的加强,具体来说为由旱期自西向东“-+-”的低频系统配置转变为涝期“+-+”的配置,对应于环流原始场上旱期阻高位于贝湖,东亚中纬度经向度小,而涝期阻高位于乌山和鄂海,东亚中纬度经向度大,巴尔喀什湖以南附近经常有短波生成和东移,冷空气频繁影响淮河流域。在中低纬度,旱期到涝期东亚至西太平洋的低频风也存在相反的配置,有利于低层副高西伸,高层南亚高压东移加强,使得淮河流域位于低层辐合、高空輻散区,水汽充沛,上升运动强烈,造成强降水爆发。具体来说,在低层850hPa 低频风场上,对于旱期,孟加拉湾有一个低频反气旋,东亚副热带地区为低频气旋,日本以东为低频反气旋;对于涝期,上述几个距平中心的配置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南半岛到我国长江中下游发展起一个较强的低频反气旋,其南侧的低频东风在进入南海后不仅分出一支向北转向,还有一支继续西行穿过印度可以到达阿拉伯半岛,原旱期孟加拉湾的低频反气旋填塞消失,代之以低频东风,原旱期中日本以东的低频反气旋也消失并发展成一个较强的低频气旋。在高层200hPa 低频风场上也存在明显的低频变化,旱期在我国长江-黄河地区高空都为低频气旋控制,涝期中日本以东地区的低频气旋异常加强并控制了整个西北太平洋地区,其南部生成一个低频反气旋,亚洲中纬度低频反气旋迅速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收集许昌市紧急医疗急救中心2009~2010 年的急诊病例和同期天气资料,利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气象因素与各种急症发病人数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气象因素及其变化与各种急症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同时利用Matlab7.0 软件构建急症发病的BP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对神经网络效果进行评估,通过根据建立的许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显示,除CO 中毒预测准确率较低外40%,其余各类急症的
本文探索了南昌市天气气候与伤寒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南昌市伤寒发病率的天气气候变化规律,并建立了气象因子拟合模型,用于预测南昌市伤寒发病率。通过收集1958~2007 年南昌市的气象资料及伤寒发病率资料,重点分析了伤寒发病数与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伤寒发病数随季节的变化规律明显,而且年际变化与气温的对应关系也比较好;应用spss16.0 统计与分析软件对50 年的伤寒发病率与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2010 年2 月23~24 日济南市频发煤气中毒事件期间气温、风向风速、气压、水汽压和天气现象等气象要素特征。结果表明:频发煤气中毒事件发生期间,在500hPa 为偏西气流控制,850hPa 为暖脊;地面上济南位于气旋中心前部,出现明显的西南大风;中毒病患就诊时段与气温气压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时段重合性较好。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山西省新开工11 个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规模在3300 公里左右,投资达2000 亿元以上,高速公路建设迅猛发展。这标志着山西省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加快,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高速公路发展越来越迅猛,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对公路沿线周围的大气环境也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汽车交通产生的空气污染已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汽车引起的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
利用陕西省6 个基准气象站近50 多年的地面云量资料,研究了总云量和低云量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地理气候分析。发现:(1)陕西云量呈现南多北少的地理气候特征,副热带高压是影响陕西夏秋季云量的主要天气系统,8 月份中南部地区伏旱特征明显,而北部为夏季汛雨,9 月份中南部地区有秋雨特征,北部不明显;(2 )总云量在1975 年、低云量在1964 年分别达到顶峰,二者同时在1996 年最低;(3
环境污染排放的空间特征复杂,往往同时受到经济、产业、人口、政策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关联着工业化的发展,并伴随着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大量排放,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的生活条件影响日益显著,引起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步伐,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产生,陕西省的环境状况发生了重大改变。本文应用重心模型,采用陕西统计年鉴近10 年(1999~2008 年)的陕西省
利用新疆81 个基准站的气温观测资料分析1960 年——2009 年温度变化情况发现,年平均气温处于逐年上升态势,以1977 年为界,先为负距平,后为正距平。最高气温升温幅度不及最低气温,历年平均气温升高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冬季)逐年升高的贡献。 1960 年——2009 年全疆年平均气温为8 ℃,最低气温1.8 ℃,最高气温15.1 ℃,满足线性变化。全疆平均温度均在0 ℃以上,南疆高出北疆至少5
采用气候分析的方法,全面分析研究近49 年阿勒泰市郊区冬季(11~3 月)极端最低气温的分布和市区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最低值出现大部在12月和1月;郊区60 年代的冬季在这两个月均最冷;2009 年冬季住院病人的前十位疾病排名的前三均与低温有一定的联系,市区的低温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基于东钱湖中尺度自动气象站2006~2010 年的逐时气象资料,计算得到近5 年的逐时旅游天气舒适度指数,进行了等级划分,确定舒适日。结果表明:1)各级天气舒适度月变化明显,天气舒适度日变化具有季节性特征。2)东钱湖地区白天年平均舒适天年际差别不大。3)白天(06~20 时)以非常舒适、舒适、较舒适为主,18~21 时,除寒冷季节外,天气舒适度基本上为较舒适以上,尤其是夏季。研究结果可为东钱湖旅游
大量的文献 (例如WMO/WHO/UNEP,1996)指出天气及气候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健康。近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增加了对天气/气候如何影响人類健康的研究。位于华南沿岸面向南中国海,香港气候季节性明显,一些季节的气候自然提供了有利于某种疾病发生的天气条件。由天气而引发的疾病大致可分为三类:(一)受天气直接影响的疾病;(二)透过病毒影响人体健康的疾病;及(三)透过病媒影响人体健康的疾病。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