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子”之学与章太炎文论观的建构

来源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全国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章太炎文论观建构的过程中,早期在杭州诂经精舍所接受的经学训练是基础,诂经精舍所遵循的“以小学训诂通经”的研究方式是章太炎文论研究的重要方法。中年的子学研究是其文章审美的重要转折,在子学研究的影响下,于文章以周秦诸子为参照,推崇魏晋论体文,构建了以名理为美的文章审美观。晚年的章太炎重新认识到儒学的价值,经子并重,其文论出现回真向俗的倾向。
其他文献
基于对清代130种文评专书的数据分析,发现苏辙在清代文评专书中的被关注度偏低,仅被提及226至273次,与唐宋八大家中其他七位差距较大。苏辙接受的低谷在清中后期,尤其是在下层文人的原创性文评专书中。从文学接受的角度说,清中后期唐宋八大家选本对苏辙的选篇数量偏低,客观上不利于苏辙文章的接受。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说,清代学者与文人都不乏指摘苏辙的言论。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苏辙的文风与地位使他难以在清中后期建
粵西駢文可溯源到唐代韋敬一的《智城碑》,清代鄭獻甫為其傑出代表。蔣冕、戴欽、馮敏昌、陳宏謀、高熊征、蘇宗經、蔣琦齡、張培仁、黃佐槐等皆有駢文作品傳世。創作形式上,粵西駢文序、書、啟、記、碑、銘、祭文等各體齊備,以壽序、墓誌銘、祭文為主;內容上或讚美粵西山水凰光,或議論說理探討學術,或記事言情,或酬唱應和,擴大了粵西文學的內涵;風格上,受清代駢散關係的影響,表現出明顯駢散交融合一的特徵。這也是清代駢
曾国藩所作《圣哲画像记》为训示子弟进德修业之指导,在其亲族乡党、弟子门生的共同推阐下,此文在清末民初经历了从藏箧周览于家族乡梓到训告天下士子的转变。同时,在西学东渐风气的影响及新的传播方式推动下,《圣哲画像记》为中国知识界学术祈向的转变和学术理念的形成提供了阐释范本,体现了历史转型期中国儒家学术史分野下的发展路径及传承脉络,并最终实现了其文本“经典化”的完成式。
历史人物的传记形象存在多文本现象,严嵩“奸佞”形象从个人叙事、民间叙事到国家叙事而成为民族文化的共同记忆。严嵩传文本众多,书写过程复杂,王世贞较早为其作“权奸”传,并通过史传、诗传、戏剧传等多文本手段将其推入《明史》“奸臣传”。严嵩位居首辅,主政多年,且与诸多文人名士交游,获得了大量的文化资本,既使在失宠致仕的情况下,将其列入“奸臣传”也非易事,然而作为一代文坛盟主王世贞采用多种传记书写策略,特别
桐城派山水之作在论说之作外别构一体。桐城“三祖”纪程与游记之文以简淡之笔描摹山水氤氲之气,浸润着桐城山水的灵秀之美;岭西五家秉承梅曾亮诗文之丽藻,醉心于林泉之间,写景状物如水墨画图,别有逸趣;曾门弟子记述域外见闻,文辞瑰丽,意境荒远,令人耳目一新。
王阳明的文学思想是从他的心学本体论延伸而来。“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为教有三变,但三变中有一以贯之的不变在,即“心”“天理”“良知”均是关于本体的言说,这是理解王阳明文学思想的锁钥所在。在文学发生论上,王阳明主张诗文要从心本体中自然流出;这种文学观主客一体,成为性灵一派的文学思想。在文学情感论上,王阳明以本体为统摄,肯定“七情”在文学作品中流行;“乐是心之本体”是他文学情感的灵魂。在文学创作方法论
会议
吴汝纶是清代重要的评点大家,其楚辞评点最早见于其朱笔手批吴启昌刻《古文辞类篹》本,后不断有增补,直到民国三年吴汝纶《古文辞类墓评点》刊行。这期间吴汝纶评点楚辞的主要内容,已通过《桐城吴氏古文读本》而广为流布。徐树铮《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本,较好的保留了吴汝纶的楚辞圈点,并对吴汝纶评点楚辞文献的流布,具有积极的作用。
清代湖南科举自湖广南北分闱之后,利于士子就近考试,每科取中人数大为增长,到乾隆末,中举人数从三百多人激增到一千多人,进士人数从几十名到近二百人。可以说人文蔚起,湘学复兴,掀开了湖南教育文化发展史新的篇章。而彭浚则为清代湖南状元第一人,名位虽不显,但意义依然重大。坊间和有关记载虽多,但重复和失实者亦多,有重新订正和厘清的必要,有鉴于此,笔者在阅读搜集有关清代文献基础上对彭浚生平的著述进行了考辨,主要
会议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骈散文,在用文方式上,以“文体曰式”为主,以“某人曰式”、“篇名曰式”等为辅。其文体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从文体的分布来看,以书信为主,以评论、表等为辅;从文献来源来看,以袭旧文为主,以原创文为辅;从用文方法来看,以照录为主,以改写为辅;从文体性质来看,以实用之文为主,审美之文较少。《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骈散文,其来自史传的袭旧文具有提高章回小说的地位、增强文本的真实性、承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