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土地使用轉變對地景變遷之影響研究--以臺北市為例--

来源 :中国土地学会,黑龙江省土地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le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应用地理资讯系统技术和地景结构分析,探讨台北市土地使用转变对地景变迁所造成的影响。研究过程系先利用地理资讯系统技术产生台北市1993年和2007年二期的土地使用图,再利用地景结构指数及Shannon多样性t检定,分析台北市及其行政分区於15年间之地景变迁情形,并探讨土地使用转变对地景变迁的影响效应。由二期土地使用变迁和地景指数分析结果发现’台北市从1993年到2007年15年间的建地总面积逐渐增加,而林地与裸露地的面积持续地减少,由此可知,建地已有扩张至其他土地使用类型的情形,该土地使用变迁经利用Shannon多样性t检定法检定的结果指出,台北市都市扩张情形已对台北市的地景造成显着的影响。而12个行政分区中,仅有中山区於15年间的土地使用转变非常明显,造成对地景具有显着性的影响.由上述结果可得结论为:(一)应用地理资讯系统技术和地景结构与地景变迁分析,对於都市土地使用变迁及其对地景变迁影响之研究,确实为一快速,可行的监测工具,除了可获取不同时期之都市土地使用转变的相关资讯之外’还可以有效监测都市的地景变迁;(二)台北市从1993年到2007年15年间的土地使用变迁已对台北市地景造成显着的影响,因此台北市未来都市的发展应有更佳的都市发展模式,让土地使用能更活化,以达到永续发展的目标。
其他文献
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评价是土地整治规划重要的组成部分。论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建立了“国家目标层——专项目标层——指标层”三级土地整治效益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在保红线、保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综合效应。
研究目的:为中国实施虚拟耕地战略提供科技支撑。研究方法:比较优势模型,比较优势测定方法。研究结果:就中国与印度虚拟耕地贸易而言,中国在大米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印度则在玉米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中国与美国之间的RCA比较优势与净出口指数分析表明,中国应重点出口大米与玉米,美国因重点出口小麦与大豆。研究结论:基于比较优势开展虚拟耕地贸易,可以起到提供耕地利用效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保障粮食安全等作用。
本文以阿城区2009年耕地为研究对象,从微观最小图斑尺度综合考虑耕地资源的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进行耕地稳定性评价,并对耕地的稳定性进行分级,为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依据.评价结果表明:(1)从数量上看,整体呈正态分布,不稳定和稳定耕地较比例小,不稳定和稳定图斑的耕地比例较高;2)从空间分布看,不稳定耕地主要分布在阿城区西北部地区,集中在中心城区、双丰镇、亚沟镇等;较
振兴产业是促进社区永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当经济利益的获取,是以侵蚀资源基底(resources—base)为代价时,资源本体的衰退亦将象徵着社区不再永续发展。 Walck and strong以Aldo Leopold所提土地伦理概念为基础,建构土地伦理及权力关系对土地健康的影响模式,阐述前两者将影响土地利用的行动,渐次导致土地是否健康,而土地的健康与否亦将回馈至土地利用,两者互为因果,成为社区
当前,正值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黑龙江省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期,为了进一步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黑龙江省目前正大力开展“保经济发展、保耕地红线”的双保工程。本文是在对黑龙江省不同历史时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结构、质量以及分布等开发利用现状。进一步总结提出了黑龙江省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针对黑龙江省土地开发利用所面临的
本文立足于顺义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探讨了顺义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变化原因等,研究结果表明,自1996年以来,顺义区的农用地发生了较大变化,耕地变化最为剧烈,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而建设用地增长较快,占用的基本都是耕地;另一方面,原本是几个小的集镇正在集中连片,而且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将形成“顺义新城”。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顺义区在受北京市中心辐射的同时,其地势平坦,没有
研究目的:探讨低碳经济背景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加快构建和形成低碳经济战略规划,在揭示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机理基础上,通过创新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形成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通过土地利用措施的调整努力发挥碳汇潜力;通过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模式,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海岸带资源和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研究海岸带湿地变化及原因对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93年Landsat5TM和2003年Landsat7 ETM+影像数据,采用遥感、GIS及GPS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温州滨海湿地进行定量化研究,查明了海岸带湿地的类型分布与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温州市海岸带浅海、滩涂面积萎缩;海水养殖急剧增长;互花米草潮
地温与春早是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2009年与2010年5月的气候异常对农业生产与管理带来显著影响.本文利用2009与2010年5月的2期MODIS温度产品,将2期地表温度数据划分5级,建立温度矢量空间格局;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研究地表温度不同等级斑块的特征、地表温度格局与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导致地表温度格局变化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2009年地表温度比2010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以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为根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经济发展理念是大陆“两型社会”建设这一重大战略的延伸和扩展。土地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是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构建低碳土地管理制度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文章在界定低碳土地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