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性”如何可能?--荀子的性恶论与道德动机

来源 :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思想中的道德动机问题,究其实质乃涉及到一个性恶之人道德转化如何可能的问题,尽管荀子明确主张人皆可以为尧禹,但其间所包含的道德情感和欲求问题或道德行动的动机问题却并非是一个自明的问题,倘若此一问题不能得到恰当的解释,那么,荀子处心积虑所建构的道德哲学的意义将会变得十分苍白与惨淡。
其他文献
在二十世纪学术史上,如果对研究董仲舒思想的代表性人物进行梳理,徐复观先生是一位无法回避的大家.他的治学方法以及许多观点,至今在学术的星空依然熠熠生辉.他认为,"汉代思想的特性,是由董仲舒所塑造的.""仲舒建立了儒家的哲学大系统."与此同时,徐复观也客观指出董仲舒思想具有多面性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要对董仲舒思想作一公允、厚实、全面的评价,实非易事.徐复观先生慨叹:"这是思想史上很难处理的一位大
韩非子"三世论"以时代嬗变来排列德智力三者.此三者对应于孔子所谓仁智勇.与韩非子不同,孔子要求一人而兼备仁智勇三者,这显现了孔子驯化古典武士之勇德与当代智者之智性的努力.韩非无疑希冀重归三者相分的状态.事实上,有战略眼光的秦将也常常为秦君所忌.对照商鞅的"三世论",可以发现,这是试图以法家理念重构国家的努力.德—亲是降低宗室与旧世袭贵族在国家中的地位,从而确立君主的独尊,对全体民众而言则是要求废私
儒生不懂武略,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偏见.早期儒者心系国家安危与天下民生,其治政方略不可能唯独缺少军事武备的内容,至少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战略防卫意识.《论语》中,"卫灵公问阵",孔子寄人篱下,既不想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又不想给自己增加麻烦,所以才予以否决.孔门弟子中,许多人都直接参与了各大诸侯国的政治实践,能够带兵打仗者不在少数,冉有、子路、樊迟等都是军事将领."六艺"之学中,射、御明显属於武道,是孔子军
和谐社会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其文化根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研究表明,伏羲八卦符号,是在"卦爻象"基础上构筑的感性时空系统,这一时空系统具有"弥纶天地之道"的生命力.其"合天人、通物我"的"生生"之象,立足于"人于天地相参",以效法天地变化规律为准绳,推天道、明人事,奉天人同构为最高追求,成为中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文化,也成为中国儒家文化形成的总源头.太极图具有"中华和谐第一图"的美学效果和现
民族经典是一个民族从诞生、发展、壮大的漫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这个民族集体智慧的反映,体现了这个民族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整体思考.民族经典一旦形成,就成为这个民族独有的精神标识.世世代代的族民,在民族经典的熏陶下,慢慢烙上了民族标记,构成了共有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最终汇聚成强大的民族文化力量.不同的民族经典有其不同的形成方式。中华民族经典形成过程中与龟甲占卜祭祀、宗教礼仪、王权政治、社会伦理等有密
仁爱是儒家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以仁爱为中心的道德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人性与文化的基础."仁"具有的三个基本的精神性要素,即仁的情感、仁的理性、仁的意志,体现出人不同于生物本能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特征.有人认为仁道的亲疏远近之爱不利于公益慈善的发展,其实仁爱是一种包容量很大的爱,它既肯定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等差之爱,同样也包括"博爱之谓仁"的精神.仁爱体现出中国人坚持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
"礼乐教化",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政治、文化与教育制度.《乐记》集中地体现了儒家"礼乐教化"学说,也揭示以"乐教"为表现形态的中国美育的主要特征.儒家"礼乐教化"植根于"天人合一"观念,以"中和"为政治、道德、审美观念的核心,其实质是"德音"之教.既重视礼与乐在性质、功能上的区别,又注重两者的相辅相成、交融统一,从而使美育既承担了重要的政治、伦理教化责任,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重要地位.儒家
第一,儒家的礼起源于习俗,是社会生活的规范、规矩,包括冠、婚、丧、祭、朝、聘、乡、射等等,每一种都有其具体的含义.礼乐文化是孕育儒家的土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这基础上重构了礼乐文明,提扬了其内在价值,使其理想化、系统化.第二,儒家的礼乐文明具有宗教性,包含了人的终极关怀.礼根据于天,效法于地,具有神圣性.人有终极性的信念信仰,对至上神、昊天上帝,对天地自然神灵、对祖宗神灵、对人文始祖与至圣先师礼
心学与理学争议的四个核心问题是:1、"心即理"还是"性即理";2、"一颗心"还是"两颗心"(一性还是二性);3、一个圣人还是一群圣人;4、理为先还是欲为先.这四个问题并不是心学与理学作为并立学派之间的争议,而是心学自理学逻辑体系内部的发问,因此该争议或探讨是儒学的整体发展,其方向是儒学向现代性迈进了一大步,在礼法制度重建上尤其体现出显性意义.
“述而不作”四个字后面还有四个字,叫做“信而好古”,是孔子的文化自信的表现。他学习了很多典籍,终身都在学习,习得六艺,世间知识涉猎广泛:也周游了列国,看到各种制度方法,对于当代的思想风潮、制度变革了然于心。他从来没有动摇过,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自信。所以,他才讲学不辍;然后,才有了今天膜拜无己的万世师表。今天接力于他的,不仅要接住“信而好古”的文化自信,也要接住他“述而不作”的践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