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大气超细颗粒物浓度及粒径分布研究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i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为了深入了解我国超大城市气溶胶超细粒子的污染特征,2005年春季末至夏季初,针对上海市下风方向站点-太仓地区以及北京市下风方向站点-昌平地区的颗粒物的个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数据以及相关的大气污染物(O3,CO,SO2,NO,NOy,PM2.5和黑炭气溶胶)进行了加强观测.其中粒径分布的测量使用的仪器是最新开发的宽范围颗粒物分光计WPS-1000XP,在国内尚属首次用于野外观测.本文描述了观测地超细颗粒物的个数浓度、日夜变化、粒径分布特征和超细颗粒物可能的来源.观测发现,上海下风地区10-500 nm直径范围内的颗粒物平均直径为36纳米,24小时平均个数浓度高达28000个cm-3,高于世界上大陆范围内观测的其他结果.而作为较清洁地区的北京下风站点昌平,所观测的相同直径范围内颗粒物平均直径为57纳米,24小时平均个数浓度也达到10000个cm-3. 两地观测的颗粒物日夜变化廓线有明显的区别.上海站点观测发现凝结核模态气溶胶在正午时间(太阳辐射最强时)出现峰值,说明光化学均相反应对超细颗粒物的生成贡献较大,而由于受到早晚交通源的影响和日间细小颗粒物在光化学作用及非均相凝结作用,积聚模态气溶胶变化呈现明显的三峰分布.北京站点观测同样发现凝结核模态气溶胶在正午时刻浓度达到最高,但其中的20-50纳米颗粒物稍有滞后,而积聚态气溶胶在日夜变化上呈现单峰特征,峰值出现在下午至夜间,说明细小颗粒物在传输过程中逐渐增长的过程是较大颗粒物的主要来源;臭氧浓度在下午与积聚态气溶胶同时达到最高,SO2,NOy,PM2.5及黑炭也在下午达到峰值,可能是由于城市污染气团在下午时间向站点传输造成的. 研究中还应用24小时后向气流轨迹模式对观测期间到达上海站点的气团进行了模拟,并借助模式针对到达站点的不同的气团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上海-太仓站点在北方体团条件下气体污染物浓度较低,颗粒物呈现明显的粒径成长过程;在长江三角洲局地气团的影响下颗粒物浓度及相关气体污染物的变化特征与前面所述日夜变化规律相似;在东部气团条件下,站点受到上海城市气团影响,颗粒物主要分布在10-20纳米范围,且数浓度较高,高出平均浓度4至5倍.
其他文献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是一组在发病机制和临床行为方面差异较大的疾病.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APL),PML-RARα是APL的关键驱动(driver)突变,具有显性负的调控作用,影响髓
无土栽培盆景是近年盆景种植的一种新方式.但是,在其种植过程中常出现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发黄脱落、开花多结果少、甚至只开花不结果等现象.根据多年的养护管理经验,现就从消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本文为了了解对流云降水、降雹的微物理结构,采用无人驾驶飞机对2005年6月的几次对流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探测,分别获取了对流云(包括冰雹云)有代表性的相关资料.计算了对流云中的
会议
本文计算和分析了表面反射特性对选择波段进行目标探测的影响.通过引入正交子空间投影方法,可将背景信号从接收到的混合光谱中消除,从而达到压缩背景信号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运
本文利用峨眉山1951~2005年逐月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计算出地表蒸发量及水资源量.分析了峨眉山近55年来降水量、蒸发量及水资源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利用墨西哥帽子小波变换
会议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有地球三极之称,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要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必须对南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有所研究.在三极大气科学领域,我们进行青藏高原辐
会议
本文通过对以往的一些天气发生器的验证和改进,将最大似然估计法运用到天气发生器参数的计算之中,利用MATLAB数学计算软件,对银川站的干旱的冬季三个月进行了新算法的验证,结果表
本文利用傅立叶谐波分解对不同高度的纬向风进行滤波,并将纬向1~3波在南海区域7×7共49个格点的值分别进行累加,并各自记为S1、S2和S3.研究结果表明:1对流层高低层纬向1波在南海
本文选取位于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站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并以不同季节的平均气象资料为模式初始输入,用数值模式方法模拟水体的微气候效应,结果表明,城市中的水体对其周边的小气候有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