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中晚期两京地区墓葬出土朱书陶器的相关研究

来源 :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hdgc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教史的研究告诉我们,道教之发轫应在东汉中晚期,然而历史学的界定往往由于考古学证据的缺席而显得并不充分,在这一点上道教史并不例外。因而,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加深对早期道教遗存的研究,对于了解道教形成的背景则将有极大的帮助。长安、洛阳两地区大量东汉墓葬的出土为我们进行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当然,也给我们在此方面的探讨提出了很多的问题。
其他文献
清代是一个奉行专制主义的官僚制的农业社会,赋税是清王朝的官僚制度赖以存在的财政基础,而其所处的农业社会这一特定发展阶段,又决定了它的赋税结构的基本特点。据王业健估计,在清王朝处于极盛时期的1753年,土地税占其7400万两税银的73.5%,而厘金与盐课等项仅占26.5%。可见,清王朝赋税的将近2/3来自农业,土地税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工商业的税收。毋庸质疑,自耕农阶层是清王朝将近2/3财政收入的重要缴
明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发育日益成熟,出现了众多的区域性商人集团——商帮。在这一经济背景下,经商已不再成为一种为人轻视的职业,“弃农从商”、“弃儒从商”之现象越来越多。为了进一步适应商海竞争的需要,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日用类书,其中有些即属专门性的商业用书(本文简称商业书或商书)。对于明清商书,以往学界的研究已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对此,笔者已有专文介绍。但总体而言,以商书为中心,具体分
在清宫收藏的数万件藏传佛教造像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保留了清皇宫所特有的黄签(俗称黄条),这些系于佛像身上的黄签题记,是清代的鉴定记录,反映出佛像本身及与其相关联的诸多历史信息,是研究清宫藏传佛教造像最直观和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附有黄条的佛像多由当时活跃于宫廷及蒙藏地区知名的喇嘛高僧、民族首领等人进献。本文以进献数量较多的扎什俐玛像为例,结合黄签内容和档案资料,考证佛像进入清宫的时间、进献者及进献原
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多次发动侵华战争,致使我国蒙受巨大损失,但由于多未调查统计,缺乏具体数据,故史家每论及此,往往以“空前浩劫”之类笼统词语模糊概述。然而,笔者读史之际,发现日俄战争后清政府奉天当局曾做过中国近代史上唯一的一次战争损失调查,从其中的一些数据,可见列强侵华所致损失的一个缩影。值日俄战争百年之际,谨就此作一论述,既以弥补史界空白,并以之作为桑梓惨历兵燹,蒙难百年的一个纪念。本文论述了清
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安徽团练首领苗沛霖再度叛变,占据怀远、颖上;又派兵进攻寿州,而亲自围攻蒙城。蒙城之战爆发。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关于是役的若干奏折录副,以及两幅作战态势图。第一幅是当年九月初十日前后漕运总督吴棠奏折的所附的《现在官军进扎蒙北情形图》,第二幅是十月二十三日前后前线官员奏折所附的《蒙城周围官军扎营形势图》。笔者即以上述的若干奏折录副以及两幅作战态势图为主,再参考其它相关数
针对清末时期,清廷面对俄国强大的压力,无法坚持本身的外交仪礼体制,让俄国公使驻京,进而要求靴见同治、光绪皇帝,维系大清帝国自开国以来与周边属国藩部间稳定秩序的仪礼体制,自此终被俄国等列强破坏贻尽。本文论述了清末对俄外交仪礼体体制无法维系以及其失败的原因。
介绍西汉长安城不仅是西汉一代皇朝200多年的名都(包括王莽新政权、更始帝刘玄政权),还是十六国时期前赵、前秦、后秦、北朝时期西魏、北周的都城。此外,东汉献帝、西晋愍帝等也将这里作为临时之都。在长达近800年的历史中,随着时代的变迁,都城的形制也发生着变化。
“光灯吐辉,华幔长舒”。灯具是人类掌握火以后的一项很重要的发明。灯具在我国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还难以作出确切回答。从目前考古资料看,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灯具结构已经比较完善,制作亦很精美,可以看出在它们之前灯具的发明和演变已经经历了一个不短的时期。汉代铜灯的形式很多,总的来看可以分为三大类:座灯、行灯和吊灯。
几位艺术史学者近年发表文章,讨论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汉代前后的“胡人”图像问题。其中,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邢义田先生大作《古代中国及欧亚文献、图像与考古资料中的“胡人”外貌》,于中外资料多所搜集著录,详加考证,概括了自东周至秦汉时期,“凡曾与受斯基泰文化影响的游牧民接触的周边民族,不论是地中海的希腊人、罗马人、西亚的波斯人、中亚的贵霜和东亚的中国人,都曾相当一致地注意到这些不同的游牧民在装束上的类似特
北魏政权的统治阶级是来自东北大兴安岭的拓跋鲜卑。它崛起于十六国时期,由北方南迁入中原,并建立了政权。北魏的建立以太祖拓跋珪即代王位、定都盛乐、建元登国、改国号魏一系列政治建制为标志。北魏以分裂成东魏、西魏为结束。自公元386年至534年,近一个半世纪,北魏作为一个成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统一了北方地区,与南方汉族政权对峙.南北东西文化大融合,是北魏文化的特色,也是北魏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中国